![]() |
|
|||
連日來,有媒體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各區人社局下屬的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就積分入戶所遇到的問題,向各“窗口”單位進行諮詢並暗訪,發現不少“窗口”仍存在辦事指引不清、效率低下、服務態度冷漠等現象。面對記者詢問的同一個問題,有的窗口給出了合理有效的建議,而有的竟然答覆:“自己去想辦法”。
窗口單位之所以爲“窗口”,在於它是公衆和政府接觸的一個界面。這個界面是人性化還是官僚化,直接影響到政府的權威、形象和公信力。然而,這些窗口單位存在的諸種弊病,令前來辦事的人員,無不承受着從體力到精神的雙重消耗,苦苦排隊半天,或許就是爲了一個小環節小程序。不但如此,即使到了窗口,也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對窗口又怎麼會有滿意度可言。可即使不滿意,也得不斷跑去問去求,像每天去官府上班一樣,這纔是最痛苦的。
要是窗口工作人員像機器人一樣冰冷,那應該還是幸運的了,至少,對方有求必答,“高效”利落。問題是,很多時候,這些窗口人員的表現卻往往情緒化,心情好就和你講多幾句,給你好點的指引,人多煩起來就懶得理你,讓你不斷碰壁去。剛性的政策規章,到了有血有肉的公務員身上,本應該變得更人性化,更明白易懂。可惜,現實中大部分的窗口人員都是惜字如金,滿臉裝酷,生怕對人熱情了會吃虧,長期就形成了一種集體冷漠和隱形的權威暴力。
或許,我們也可從背景上找原因,替窗口人員訴訴苦。比如出臺的政策有誤讀的可能性,沒有涵蓋所有的羣體,或者讓相關羣體看半天也搞不清楚,必然會將壓力傳導到一線的員工身上。可求助者本身畢竟不熟悉每個行業、部門的“規矩”,一旦撞進龐大的官僚網中,加上道聽途說,自然很容易找不着北。至於官場中人,個個都要明哲保身,既要會踢皮球也不能得罪同僚,就不會給求助者一針見血的挑明路向,甚至有些事情明知不會有結果,還會讓你去找相關部門。
公衆總是希望政府部門能高效勤政,有求必應,希望能花錢買到的服務就不要親自來折騰;能上網搞定的,就不要到窗口來求照顧。然而政府不是公司,不用通過爲客戶盡心服務來換取自己的生存發展。從小政府大社會的趨勢來看,不少窗口其實沒有設立的必要,許多審批也是人爲設置門檻以強化部門利益。在一個手機客戶端就能完成的事情,常常要用龐雜的人力來處理。既然大量人力投入了,本應該更貼近民衆,可窗口卻成了麻煩積聚之地。這個麻煩還不是因爲人多,而是因爲向上的信息通道不暢所致。可見,要理順窗口關係,讓其更加利民便民,不是靠監督一線人員的化妝、着裝、語言和態度這麼簡單,它根本就是對背後複雜的官僚關係的一次次調整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