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商家紛紛以“中國情人節”爲招牌挖掘“甜蜜經濟”。購物送禮成爲過節“主旋律”。業內人士分析,商家借力節慶概念作爲噓頭是一種營銷手段,也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除標籤化促銷外,“七夕”元素在商品上的形象傳達更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昨日,國內最大的手機優惠券平臺——丁丁優惠發佈了2013年七夕節消費的調查報告,全國超過7萬名用戶參與了此次調查,其中七成爲女性,“過不過七夕,女性說了算”。吃大餐、看電影、逛街購物成爲情侶過節的“老三樣”。從費用花銷來看,200元至500元爲主力消費檔次。數據表明,有30%的人,七夕開銷要大於情人節。
早在“七夕”到來前一週,商家便圍繞餐飲購物、休閒娛樂大打“中國情人節”的招牌,進行節慶捆綁營銷,紛紛推出“墜入愛河”特別行動,“濃情套裝”特價發售等活動。婚慶、珠寶、房地產等行業更是緊抓“情侶經濟”。
市百貨商業協會負責人透露,西方情人節、“七夕”等節慶日都是百貨商家高度重視的營銷時段,在此期間進行花樣繁多的主題促銷,刺激消費增長。天津大悅城市場推广部負責人表示,現在年輕人過節的方式就是消費,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大同小異。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表示,文化在傳承中會發生變異,如今將七夕節解讀成中國情人節,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理解。而在消費方面,購物送禮、休閒娛樂等方式成爲複製版的西方情人節,則是商家大規模進行文化營銷活動的效應。“比起七夕節的原始內涵,冠以情人節的概念更容易挖掘商機,喚起市場中的消費慾望。七夕經濟滿足了市場需要,迎合了消費者藉助節慶日聯絡感情的需求,但是商家也要注意在利用節日促銷同時,保障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遵守商業道德才是關鍵,也是藉助節慶日推動營銷熱潮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則表示,傳統文化元素在商品上的形象傳達將有利於文化與商業相結合。(記者王宇鵬 實習生嶽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