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家門口的市場,不論叫做綜合市場還是名叫攤羣市場,裏面70%以上的攤位都是賣菜的。一些服裝、文具、書本、寵物等小店身處其中,深受老百姓的歡迎。然而,這些小店方便了居民,卻讓店主滿肚子苦水,甚至成天提心吊膽。
菜市場賣圖書 就怕書頁被摸髒
紅橋區龍悅路社區商業街,是周圍五六個小區居民買蔬菜禽肉的主要市場,雖然叫做“商業街”,但市場裏九成都是賣蔬果禽肉的攤位。就在這些攤位中間,有一家書店顯得非常特別:書店門外的兩個架子上鋪滿了各類圖書,除了吸引兒童的少兒讀物,還有不少人文、思想類的圖書,店鋪老闆拿着一本書坐在門口,看書的同時,也會時常看看書攤上的情況。“招呼生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要經常看看書有沒有被弄髒。”書店老闆魏先生告訴記者,當初決定將書店開在這裏,是因爲店面租金便宜,人流量也大。但卻沒有預料到,菜市場這樣特殊的環境給書店帶來的影響,“你要賣書,就要允許人家翻看,但是到這來翻書的人好多都是剛剛買完水果蔬菜,甚至是買完魚蝦、牛羊肉纔過來的,手都是髒的,弄得書頁也都髒了,甚至還帶着腥味,根本沒法再賣了。”
菜市場服裝攤 衣服上經常一層土
在大同門菜市場賣服裝的李阿姨也有類似的煩惱。“咱在菜市場擺攤,圖的就是攤位費便宜,離家也不遠。賣的衣服款式大部分也是適合老年人穿的,價格都挺便宜,菜市場新開業的時候,賣的還是挺好的。”但是經營了一段時間,煩心事就來了,她發現擺在外面的衣服髒的特別快,“剛開始菜市場還是乾乾淨淨的,可開的時間越長,大傢伙對衛生越不重視,擺在外面的衣服一天下來就蒙了一層土。”
寵物店挨着魚攤 小貓經常來“串門”
在北辰區普興裏菜市場,孫先生經營着一家水產店。可就在不久前,他旁邊的店鋪換了買賣,成了一家經營寵物用品的小店,店裏還養了一隻小貓。“我賣魚,他養貓,你想想我能放心做買賣嗎?”昨天,記者來到孫先生的店鋪前,看見一隻小貓正蹲在魚缸旁邊,盯着裏面的魚看個不停。“就像你看見的,一天來好幾次,就是盯着我的魚看,原來我的魚都放在盆裏,就是怕貓偷吃,才換了缸。”孫先生告訴記者,他曾經找到過寵物用品商店的店主,對方也答應看好這隻小貓,但只要一有人來買寵物用品,這隻小貓就會溜出來到他的店“串門”。“咱倒不是怕小貓吃了魚,就是它經常來我這兒,要是帶來點病菌什麼的,那可不得了。”
調查 綜合性受歡迎如何規劃需思考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本市的便民市場主要有農貿市場、商業街、菜市場三種,但在這些市場裏,七成以上是賣蔬菜、水果、禽肉、水產的攤位,而其他三成包含服裝店、百貨店、寵物用品店、美容化妝店、書店、文具店……記者採訪發現,這些五花八門的攤位之所以在菜市場裏“安家”,主要是由於市場的需要。“家門口的市場當然賣的東西越全越好,省得我們跑好幾個地方纔能把東西買全。”王大媽的話,反映了大部分居民的想法,市場的綜合性也是吸引老百姓的重要原因。
而對於這些攤主,菜市場低廉的價格,每天穿梭不斷的客流,也是吸引他們的主要方面。“這裏一個月的租金才1000多元,比外面的門臉合適得多,小商販當然願意進來。”南開區西湖道菜市場負責人表示,服裝、百貨攤位的入駐,確實給菜市場增加了不少的客源。對於一些攤主的抱怨,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對於攤位位置的規劃尚未考慮太多。“現在看來確實有這個必要,在進行攤位規劃時,考慮到這些問題:比如像超市一樣,做出一些服裝區、食品區之類的,儘量讓這些店鋪在市場裏合理共存,魚和熊掌兼得。”新報記者王月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