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充分依靠專家的優勢,是必需的。但是,它仍然不能替代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不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存在,而且更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存在。他們既是建設者,也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建設和發展的得與失,最終也都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於黨的領導乾部來說,至少要做到:進一步重溫黨的宗旨,學習社會主義的民主機制和作風,學習解決各種問題的工作方法。
必須看到,作為黨的優良傳統的群眾路線,近年來在許多同志的頭腦中淡薄了。一些領導乾部眼睛向上的多,與群眾的聯系少;在工作中強調對上負責的多,考慮對人民群眾負責的少,沒有把對上負責和對人民群眾負責一致起來。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中,一些領導乾部著眼於資本多,把重心放在招商引資上,著眼於群眾利益少,出現了不少在經濟發展中損害群眾利益的教訓。這實際上反映了一些同志頭腦中只有依靠資本的觀念,而嚴重缺乏依靠群眾的觀念。在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門注重於貫徹執行上級已經制定的政策,而很少聽取群眾意見、問計於民,結果有的政策脫離實際,有的與群眾需求不相符,有的還損害了群眾利益。由此,一些地方經濟雖然發展了,GDP和稅收上去了,人民群眾的平均收入也提高了,但黨群關系疏遠、乾群關系緊張、社會矛盾突出。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在工作過程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切依靠群眾,就是相信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在工作中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來發展,去克服各種困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一切依靠群眾的觀念相對較少被人懷疑。在和平年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一切依靠群眾的觀念在黨內一些同志心中淡薄了,有的同志甚至認為過時了。一些領導乾部習慣於發展一靠資本,通過招商引資來加快發展;二靠專家,認為專家意見含金量高。這樣的觀念有一定合理性。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資本在很長時期內都是稀缺的生產要素,在發展中需要吸引投資,依靠資本來發展經濟。而專家所代表的是專業的知識要素,也是稀缺的。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充分依靠專家的優勢,是必需的。但是,它仍然不能替代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不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存在,而且在以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存在。他們既是這些不同領域的建設者,也是這些不同領域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要依靠人民群眾。建設和發展的得與失,最終也都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
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當家做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方式,除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黨內外的協商民主、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民主方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機制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有的群眾有意見,有訴求,但缺乏有效的表達渠道;有的群眾有困難,有需求,但缺乏表達的能力。這些困難、需求、意見、訴求,往往都反映了群眾生產生活中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但因無法充分表達,就不能及時轉化為政策而得到解決。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求黨員乾部,特別是領導乾部密切聯系群眾,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使人民群眾難以表達的意見、願望得到表達和反映,與政策制定和執行相溝通,使還沒有的政策能夠及早制訂,使已有的政策能夠得到更好完善和較好落實。這就大大加強了決策和政策執行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精神。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被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證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群眾路線的統一。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就要有眼睛向下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以群眾為師,通過調查研究,來搞清楚面臨任務、存在問題的來龍去脈和解決辦法。在把問題搞清楚之後,同樣還需要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不斷總結解決問題的辦法,集中起來,轉變為政策,再把政策放到群眾中去實施,在實施中不斷聽取群眾意見,修改其中不正確、不全面的部分,使黨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能夠更有效、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只有通過向人民群眾請教,纔能產生源於實際、符合實際的知識;也纔能在這個基礎上制訂出合乎實際、能解決問題,並在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發展的方針與政策。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