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長春8月27日專電(記者高楠何悅)開學在即,又一批莘莘學子即將踏入大學的校門。家長們一邊忙着爲孩子準備行李,一邊又爲孩子操辦起了升學宴,宴請親朋好友分享喜悅。與此同時,很多赴宴親朋紛紛吐槽“吃不起”,升學宴已經成爲“喜悅”的負擔。
記者日前在吉林省一家縣城的豪華大酒店大堂看到,告示牌上已標有3份“金榜題名宴”的信息。記者隨即來到該酒店的一處宴會廳,門口的“簽到處”人頭攢動,寬敞明亮的大廳裏擺滿了40多桌酒席,大廳正前方的巨幅LED屏幕上打出“祝賀XXX金榜題名”的字樣,並標註了錄取學校的名稱。
“在當地,升學宴的規格並不比婚宴的標準低,普通的三四十桌,多則七八十桌。”該酒店工作人員李某告訴記者,現在正是升學宴集中的時間段,白天的宴會廳基本被升學宴“壟斷”,很多婚宴都爲升學宴讓路,被“擠”到了晚上進行。
記者攔住了一位邊走邊掏紅包的赴宴者。他告訴記者,這個月他光參加升學宴的隨禮錢就近4000元,每次200元。“不參加、不隨禮的話,以後都不好意思見面了。”該男子無奈地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大擺升學宴已在吉林省一些地方“蔚然成風”。在農村,即使孩子考上個專科學校,家裏也要殺上幾隻羊擺上十幾桌“慶祝”一番。
“很多家長的想法是,如果收的禮金比宴請的成本多‘掙’五千元,那升學宴就沒白辦。現在這升學宴真是吃不起了,我就盼着我家孩子也能快點考個好大學,到時候把隨禮的錢‘掙’回來。”說完,一位受訪者尷尬地笑了。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然而,這初衷本善的“禮尚往來”卻日益演變爲沉重的“人情債”,成爲人們生活的一大負擔。在吉林省一些農村地區,到了冬季農閒的時候,往往是各家辦宴集中的時候。提起“人情消費”,親戚朋友較多的農安縣農民李樹林也直呼“受不了”。在長春一家燒烤店打工的他每個月工資只有3000多元,但春節回老家走親戚就花了近萬元。
“農村辦事名目多,蓋房子生孩子,甚至在個別地方,豬牛下崽都辦事收禮。”儘管李樹林很苦惱這些名目繁多的“禮錢”已經遠遠超出自己工資,但他決定咬咬牙也得給。“不出的話,鄰里取笑,鄉親指責。人情再貴也要給,砸鍋賣鐵也要給。”李樹林說。
有些專家認爲,人際交往在禮儀社會中必不可少,適量的“人情消費”是維繫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但隨着隨禮金額、檔次的不斷攀升,會將人際關係不斷拉大,反而疏遠了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那份情誼。“其實,理性來看,禮是情的媒介。重情輕禮,這才應是社會所倡導的。”吉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滬生表示。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