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本市多家大醫院最近接診的心血管病患者開始有所增多,這固然和天氣冷暖多變、時而乾熱時而涼爽有關,患者的情緒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昨天,記者從本市首家設立“雙心”醫學門診的市胸科醫院獲悉,該門診一項對開診一年來接診的600多人次調查發現,近50%的心臟病患者病症不是來自身體而是由心理問題造成,心理疾患現已晉升爲冠心病等心臟病的一大新的高危因素。醫生對此提醒,防治心臟病宜從身心兩方面加強幹預,患者也要做好情緒管理。
據“雙心”門診負責人、市胸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劉園園介紹,近年研究發現,心理因素與心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關係頗爲密切,其危害並不亞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菸和肥胖等傳統危險因素對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高血壓、冠心病等多數心血管疾病均可合併心理疾患,表現於發病因素和臨牀症狀方面;反過來,心血管疾病又可進一步造成心理緊張、失衡等。最常見、患病率高的是焦慮障礙和抑鬱障礙。臨牀調查顯示,45.8%的冠心病患者同時患有焦慮障礙症,高血壓患者中這一數字爲47.2%;30%的心肌梗死患者、47.6%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同時患有抑鬱障礙症。40%至50%的心臟病人通過影像診斷證明並無器質性病變,其病症不是來自身體而是因心理負擔過重等導致的心理問題引發。
劉園園說,不少心臟病患者由於忽略心理治療,以致被誤診誤治或過度治療,卻仍然未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病痛。其心理壓力的不斷增加,反而越治越重。因此,重視精神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臟和心理的“雙心”治療新模式,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記者姜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