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網絡與金融的速配成功並非偶然。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吸金表明,唯有不斷將自身優勢與最新的技術發展結合起來,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金融業競爭中立於不敗
近期,互聯網的輪番“攪局”讓金融領域顯得很不平靜:
先是“餘額寶”搶了銀行的理財生意,隨後微信也變身“錢包”挑起移動支付大旗,緊接着淘寶又在網上開賣“賞月險”。一個個新鮮事物的涌現,在賺足消費者眼球的同時,也讓互聯網金融概念風生水起,一批涉及電子商務的網站紛紛“觸金”,阿里巴巴前掌門人馬雲發出豪言壯語:“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傳統的金融行業則加大“觸網”力度,通過互聯網涉足金融業已成全面開花之勢。據央行統計,截至今年7月,已有250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網易、百度、新浪等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與金融業能夠速配成功並非偶然:從技術角度看,互聯網的高效和便利滿足了金融業快速便捷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自然能博得消費者的喜愛;而從產業發展情況看,在國家大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背景下,互聯網爲一些小額資本流向金融行業提供了“低門檻”平臺。因此,網絡與金融一拍即合的“聯姻”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在這場“聯姻”背後,消費者無疑成了最大受益者。有了“餘額寶”,理財不再東奔西走,動動鼠標就能購買;有了微信支付,手機就是錢包,走到哪兒都不必擔心囊中羞澀;有了品種豐富的網上保險,就可以坐在電腦前,輕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互聯網金融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在帶來行業變局的同時,也在悄悄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而這種改變不僅帶給消費者巨大便利,也讓相關行業獲得了豐厚回報。
互聯網金融大肆吸金,備感壓力的自然要屬傳統金融業。面對這場由“外行”發起的攪局浪潮,銀行、保險等機構紛紛疾呼“狼來了”,甚至有人斷言互聯網金融必將成爲未來金融業的普遍形態,傳統金融業如果不變革終將被取代。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本身就表明,唯有不斷將自身優勢與最新的技術發展結合起來,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當前金融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傳統的銀行、保險、券商若能順應時勢,藉助網絡平臺拓展業務形態,就可以降低自身運營成本,更好地贏得市場和消費者。反之,固步自封必會遭到市場拋棄。
當然,金融創新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缺少監管、沒有節制的創新只會導致行業混亂與社會危機。隨着互聯網金融的迅速推廣,這種風險正在逐步顯現,以網貸平臺爲例,不見面、不審查、無抵押的快速貸款模式雖然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卻也讓貸款風險無限放大。缺少第三方資金監管更使投資者難有保障,捲款“跑路”現象屢見不鮮。而實踐中,註冊成立這樣的網貸平臺僅需拿到工商局的營業執照、並在工信部備案即可,網貸行業實際上處於無准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
互聯網金融還在升溫。當務之急,是儘快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規範、加強行業監管,在防範風險的基礎上,爲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成長和不斷創新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
《人民日報》( 2013年09月02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