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王博,33歲,鐵三院橋樑處工程師。
先講一個故事。
時間是2013年的4月,在天津開往日照的火車上,昏暗的燈光,周邊時不時的鼾聲,映襯着一個削瘦的身影,他時而對着筆記本電腦緊鎖雙眉,時而在圖紙上奮筆疾書,格外專注……不知不覺,天空漸漸泛白,列車裏傳出了到站提醒,他立起身來,揉揉眼,伸伸腰,又是一整夜未眠!
故事中的他,叫王博,是鐵三院橋樑處一名普通工程師。他,沒有偉岸的身姿,沒有凌人的氣勢,初次見到他,只覺不過是一個隨和、機靈的帥小夥,再平凡不過。然而,正是這個平凡的身軀,卻蘊含着驚人的能量。積極進取、忘我奉獻、永不言棄,通過這“三大法寶”,他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長,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2003年夏,年僅23歲的王博走出校園,懷揣夢想來到天津,來到神往已久的鐵三院,成爲一名橋樑設計師。當時正值鐵路建設大會戰,初出茅廬的他有幸入選京津城際設計團隊。身邊皆是橋樑設計精英,作爲初生牛犢,他無所畏懼。起點不一,他以勤勉彌補;經驗不足,他用細緻克服。對知識的渴求令他幾近着魔,終日醉心於圖紙,癡迷於規範,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功夫不負苦心人,執迷癡狂換來了設計經驗的豐實、設計理念的昇華,年輕的王博對結構設計漸漸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一日,倍感疑惑的他拿着圖紙,走到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工程師面前,開門見山說到:“前輩,您的這個設計是不是有些問題?”此言一出,全場寂靜一片。一方是有數十年工作經驗,該結構的絕對權威,另一方是僅僅工作數個月的“小屁孩”,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引得不少同事駐足觀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王博有禮有據的論述令對手甘拜下風,那位老專家的眼神由不屑漸漸轉爲讚許。經此論戰,大家對王博刮目相看,王博迅速融入該設計團隊,獨當一面。
京津城際設計,王博以勤勉收穫了知識,以無畏贏得了讚許。而之後的津秦客運專線集中設計,他則以近乎“不要命”的工作方式向大家詮釋了何謂奉獻,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態度向大家展現了何謂敬業。作爲設計骨幹,長年累月,他幾乎天天奮戰至午夜。在別人歡聚天倫之時,他卻醉心於計算;在津城入眠之後,他仍埋首於圖紙。夜裏,藉助濃咖啡抵禦不斷襲來的疲憊,對每個參數精心把關,對每根線條逐一推敲,力求作品完美。在他關燈鎖門之時,街上早已空無一人,只得伴着地上的背影,踩着街燈的餘暉,品着寒夜的寂靜歸家。
京滬高速鐵路,作爲中國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標準最高的世紀工程,能夠參與其中是每個鐵路人共同心願。王博此時被委以重任,鄭重接過京滬高鐵的設計任務。期間恰逢夫人產育,通宵等候的他興奮的進入產房,看了一眼疲憊的妻子和剛出世的女兒後,便不捨的掉頭離去,驅車趕赴專家論證會。爲了工作,他強忍對妻女的思念,將家安在辦公室,數月不曾歸家;爲了工作,他再次選擇了放棄。女兒蹣跚學步之時,他未在一旁攙扶;女兒咿呀學語之際,他未在一旁教導。一日,王博忙裏偷閒,回到家中,女兒見到“生人”,竟受驚大哭,急着撲進母親的懷抱。“到現在閨女還是和她媽媽親,總把我這個爸爸當外人,這可能是我唯一的遺憾,但絕不後悔,以後還有的是時間慢慢培養感情的。”言畢,王博拭去眼角的淚花,再次投身工作。
日復一日頑強拼搏,他收穫了數不清的榮譽。“優秀設計”、“集團公司青年崗位能手”、“十佳傑出青年”……長年累月透支青春,他的頭上已遍佈與他年齡不相符的白髮,聲音愈發沙啞,皺紋也無情的爬上眉梢。
地鐵三號線延長線是一項窗口工程,連接天津南站與市區,讓外地遊客真正實現零換乘,第一時間感受到天津的美麗與熱情;同時地鐵三號線延長線又是一項政治工程,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視,單獨立項,要求不惜一切代價,確保2013年底全線貫通。瞭解項目背景後的王博頓時冷靜下來,他知道院領導已在市長面前立下軍令狀,兩個月內完成設計;他也知道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完成全線3.5公里橋樑設計圖紙,數十套特殊樑部、墩臺及附屬結構通用圖意味着什麼。面對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博沒有氣餒,不服輸的大腦高速運轉,思索着如何將團隊設計效率發揮至極限。憋着一股勁的他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與熱情,在設計攻堅階段,王博仍堅持嚴格把關,創紀錄的四天三夜不眠不休,終於按時交出一份滿意的作品。面對這個紀錄,王博笑道:“這沒什麼,我不愛睡覺,平時睡得就少。”而正是這個“不愛睡覺”的他,在送出最後一份圖紙,乘坐三號線回單位的路上,便因“貪睡”睡過了站,被終點站工作人員“請”下了列車。“看來還是得在自己的作品上才睡得香,只不過這張牀也太貴了點。”提起此事,王博自嘲道。
十年磨一劍,如今的王博已成爲橋樑處新成長起來的大專線之一,他不是山東人,卻被同事們稱爲“山東王”,只因這兩年,他與山東的很多個項目“槓”上了,從新建臨沂至臨沭鐵路工程施工圖設計到青連鐵路、日照石臼港鐵路可研與初步設計,從青島地鐵1、6號線到濟南市軌道交通R2線,從日照至濟南鐵路客運專線到青島地區城際鐵路。大大小小的,不同階段的,他同時身兼14個項目的橋樑專業負責人。
2012年3月,臨沂至臨沭鐵路工程進入施工圖審覈和審查階段,同時,邯黃線也處於後期供圖和配合施工階段,此外,還有一些山東境內的其他項目也處於設計前期階段,王博作爲這些項目橋樑專業負責人,每天到單位後,首先利用有效的時間統籌規劃項目進展情況,合理安排好設計人員工作,之後便或是“淹沒”在無休止的電話中,或是“浸泡”在各類會議中,或是奔赴施工現場處理、解決現場技術問題,那些沒有時間審覈的圖紙,只能留在晚上10點以後,或是出差途中的火車上。臨沂至臨沭鐵路工程的12座大中橋樑, 20餘座框構橋,50多座涵洞,邯黃線的136座大中橋,摺合橋樑長度104.76公里,86座框構橋,1200多座小橋涵……加起來四、五千張圖紙。幾個多月來,沒人知道他是幾點到辦公室,也沒人知道他是幾點離開辦公室,或者壓根就沒離開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博的精心組織下,在設計團隊的團結協作下,臨沂至臨沭鐵路工程項目出圖率達到100%,並順利通過鐵道部審查,目前此項目已開工建設,邯黃線的配合施工工作也得到了邯黃公司和北京鐵路局的一致好評,預計今年12月份通車。
王博承擔的另外一個項目——青連鐵路,作爲中國鐵路沿海大通道的一部分,目前已立項且獲得國家鐵路部門環評公示。在項目的可研和修改可研階段,他集思廣益,主動向處領導、老專家、身邊的同時請教,勇於創新,全線多次採用大跨度簡支拱橋、矮塔斜拉橋、V型墩連續剛構等新樑型、新結構,力爭實現景觀效應與降低造價的雙豐收。
隨着國家鐵路建設的復甦,接下來,我們所有鐵路人將會面臨着更多的挑戰。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王博深信: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他會以堅定的信念、不倦的追求,用激情奮鬥與頑強拼搏的今天,把智慧和力量匯入實現“三院夢”的時代洪流,去抒寫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