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種日漸凝聚的共識:只有真正轉變政府職能,棚改才能走得更快
“手續繁雜,程序緩慢”,對於分管棚改工作的山西大同市副市長劉振國而言,這是讓他頗爲頭疼的事情。
他說:“一個項目,從開始規劃選址,到完全辦完手續開始施工,大約需要一年時間。不是說我們公職人員不作爲,而是程序太複雜,不走程序就是違規違法,走程序就是這麼長的時間。大同一年5個月施工期,進入冬季開始供暖,什麼都不能幹了。”
還有一些地方反映,銀行貸款手續複雜,到位不及時。作爲銀行的代表,吳振程同樣一肚子苦水,“不是不給放,而是放不出”。他說:“銀行發放貸款,要求棚改項目‘四證齊全’,但往往‘四證不全’,所以貸款無法發放。”
一邊貸不到,一邊放不出,直接影響棚改的推進,更凸顯政府職能轉變的迫切性。
針對地方反映棚改中的行政審批等難題,中央領導明確要求,對公共交通、供水供暖等配套設施建設,規劃上要支持,審批上要放權。
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建立“綠色通道”,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前期工作能合併的就合併,壓縮審批期限。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陳飛說:“棚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所遇到的障礙,並非源自棚改自身,而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中一些機制體制性障礙在棚改中的折射。只有進一步破除這些障礙,真正轉變政府職能,棚改才能走得更快。”
一個業已清晰的啓示:只有與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棚改造福百姓與促進發展的雙重效應才能充分發揮
在對棚戶區的研究中,這是讓陳飛糾結的一個現象:
一個距離城區30公里的棚戶區項目改造後,儼然一座新城,但是年輕人並不願意回來,住在棚改新區的多是一羣老人。
事實上,棚改絕不是簡簡單單地蓋新房建新城,它使擠壓了幾十年的社會綜合問題集中顯現出來,牽動着棚戶區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這種變革對棚改居民的心理衝擊不容小覷。武漢臨江港灣小區棚改回遷居民劉清平老人告訴記者,以前燒的靠撿、吃的靠種,靠低保金就能生活;搬進新房後,做飯煤氣、上下電梯,生活開支大增,很多人擔心新房“搬得進,住不起”。
實踐證明,棚改只有與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讓棚改居民不僅有房住,還能住得穩,棚改的生命力纔會持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江西農墾棚戶區改造,稱得上一個樣板。在推進危房改造的過程中,特意將其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既解決了職工的就業問題,又圓了他們的市民夢。
江西九江雲山集團職工王長雲,以前主要經濟來源靠種田,他說:“搬到鎮上後,附近就是工業園,我和妻子兩人在那裏上班,一個月下來有兩三千元。”
如今,王長雲的新家位於棚改新區“軍山惠民新村”,小區環境優美,一排排新房錯落有致,學校、超市、醫療室、休閒廣場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這讓他“一直都想過上城裏人生活”的願望成真。
江西省農墾辦主任唐安來說:“如果解決不了墾民就業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難題,即使住進新房也可能會是漂亮外殼下的貧民窟。”
先行者的經驗,對後來者是極大的啓示。作爲包頭北樑棚戶區搬遷改造指揮部副總指揮,東河區副區長王旭亮說:“我們要真正讓北樑棚戶區改造不僅僅侷限在‘上樓’,而要着眼於包括促進就業、提高收入、改善教育環境、建設和諧社區等全方位的目標。”
陳飛說:“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爲本的城鎮化,棚戶區改造應以住房改造爲抓手,以解決棚戶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爲核心,把提高棚戶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再就業能力放在根本地位。棚戶區改造正是新型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今天,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正在加速推進,千千萬萬棚戶區家庭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從未如此真切,人們期待着,新一輪棚改能夠攻堅克難,加速推進,讓造福百姓與促進發展的雙重效應持續釋放。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