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產片“掘金”有道
國產影片“掘金”有道,絕非只在這個黃金週。從今年2月的《101次求婚》算起,《北京遇上西雅圖》《分手合約》《小時代1、2》《一夜驚喜》,再到8月底上映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大半年裏已有多部國產影片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其中《北京遇上西雅圖》投資僅2800萬元,票房卻高達5.2億元。
儘管和以往相比,推動電影市場的發展是由觀影人羣年輕化、院線下沉、銀幕數量激增等多因素所致,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瞭解觀衆、滿足觀衆依然是國產電影逐漸崛起的重要動力。
楊舒婷認爲,上半年票房表現突出的國產片,基本是一些偏向於情感、懷舊等較爲小概念的影片。當然,故事創意與製作水準是贏得觀衆的核心,而這也將是未來,在影院等硬件設施滿足市場需求的背景下,推動國產電影強勢崛起的主要動力。
高盛高華中國傳媒行業分析師廖緒發認爲,相比那些玩大製作、玩概念、玩風格的電影,能夠“接地氣”和觀衆產生交流、共鳴的電影,纔是真正的實用原則。現階段國產電影之所以那麼快席捲市場,就是摸準了消費者的胃口,專攻80後、90後年輕族羣,並以觀衆的興趣點出發,填補了大片場面氣勢恢弘、情感部分缺失的空白。
搶佔的將不僅是黃金週
“今年國產電影總體票房必然大漲,而國慶和春節市場的電影票房也有望再創新高。”上海耀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高管、著名製片人瞿俊亦表示。
與物質消費的標準化不同,電影屬於可選消費,也屬於精神消費。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80後、90後,對於娛樂付費的意識較強。有研究顯示,國內19-35歲人羣已經佔據整體電影觀影人羣的76%。
中金公司判斷,未來三年,在電影消費大衆化趨勢下,觀衆換代、發行成本下降,都將給國產電影帶來高速發展機會。由此可見,黃金週雖然給國產影片提供了“掘金”機會,但是國產影片步入“黃金時代”,憑藉的將不僅僅是黃金週。
具體而言,首先,國產電影貼合本土觀衆,尤其是三四線城市觀衆需求,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另外,電影票價雖絕對變化幅度不大,但伴隨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及物價上漲,相對不再昂貴,電影消費正逐步脫離高端,走向大衆。
其次,目前數字化放映使得電影發行擺脫了成本高昂的拷貝,這一方面降低電影發行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影院排片自由度,促進了國產電影投資增多。數碼放映之前,每個拷貝需要800-1000元,僅能分發2-3個影院。此外,加之《泰囧》等影片的示範效應和國內資本密集效應,契合本土觀衆口味的國產電影有望在未來三年維持高速發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