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自2008年9月28日開工奠基以來,生態城全面加快推進開發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0月1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天津市政府副祕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劉劍剛介紹了五年來,生態城開發建設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目前生態城起步區基本建成,生態城市初具形象,綠色產業初具規模,社會事業全面啓動,圓滿實現了兩國政府確定的階段性工作目標,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城市化和產業化新路。



一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累計註冊企業已超過1000家,累計註冊資金700多億元,初步形成了文化創意、信息技術、綠色建築、特色金融、節能環保五大產業集羣。文化創意產業引領作用持續增強,華誼兄弟、博納影業、星美國際、新經典文化等一流的影業公司和領先的民營出版企業紛紛落戶,一條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爲生態城第二支柱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形成較完善的產業發展和項目落戶載體:國家動漫園載體功能進一步增強;生態產業園建成投用,西門子、日立、飛利浦等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入住;華強3D影視園、生態科技園即將竣工;信息園建設加快推進。
二是生態新城形象初顯。完成30平方公里徵地拆遷和土地平整,8平方公里南部片區基本建成。累計完成道路60餘公里,項目累計開工面積609萬平方米,207萬平方米已竣工,且100%爲綠色建築。住宅項目節能率超過70%,公建項目節能率超過55%,成爲國家首批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累計裝機容量達17.8兆瓦,薊運河口風力發電項目和污水處理廠、國家動漫園屋頂太陽能光伏項目正式併網發電,成爲住建部批覆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區。積極實施鹽鹼地治理和土壤改良,大量栽種本地適生植物,建成故道河、惠風溪、永定洲、動漫園廣場等多個大型綜合景觀工程,累計完成鹽鹼地綠化300多萬平方米,佔全區綠化總量的三分之一。徹底治理了積存40年工業污染的污水庫,目前景觀工程正加快推進,即將變成綠樹成蔭、風光宜人的“北方西湖”。

三是社會事業全面啓動。目前,已有2000餘戶、6000居民入住生態城,隨着相關配套設施的逐步健全,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加。首批15名社工從新加坡學成歸來,已進駐社區爲居民提供全方位貼心服務。集居民服務、社區醫療和商業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第三社區中心建成投用,滿足區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濱海小外、國際學校、艾毅幼兒園已正式開學,在校生近800名。第一中學、南開中學正在加快建設。大型綜合醫院將於明年底基本建成。融合中新兩國保障房特點的公屋,精裝修、小戶型、成本價,首期600套已交付使用;3萬平方米的北部建設公寓已建成,並配有食堂、浴室、商店、文體等設施,大大改善了建築工人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區內免費校車和綠色公交已開通,供人行和自行車使用的綠道遍及起步區。健身中心、圖書檔案館、生態規劃館等多個公建設施正加快推進,居民將享有更爲豐富的公共資源。


四是體制機制完善創新。按照大部制要求,生態城基本建立起扁平化、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新體制。初步建立起涵蓋市容、環衛、綠化、公共設施及部分規劃、工商等管理權限的“大城管”模式。制定了《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全力推進區內垃圾分類收集,初步實現南部片區餐廚垃圾100%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成立首個博士後工作站,共承擔5項國家級和18項省部級科技項目,初步形成政府支持、企業主體的低碳技術應用推廣體系。先後出臺了《中新天津生態城城市建設檔案管理暫行規定》、《中新天津生態城促進南部片區生活性商業發展暫行辦法》、《中新天津生態城人才引進、培養與獎勵的暫行規定》等多部行政規範性文件,使得生態城的行政管理日益走上法制化軌道。
五是中新合作持續深化。中新雙方建立起了聯合協調理事會、聯合工作委員會、三方溝通、雙方會談等各個層面的協調溝通機制。按照兩國政府有關協議,中方投資公司、中新合資公司先後組建成立,在生態城的開發建設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雙方還先後組建了規劃、經濟促進、環境、水務、公屋、社區、軌道交通等方面的聯合工作組,有力推動了各專項工作的開展。目前,已召開了五次聯合協調理事會會議,雙方在環境治理、水務、人員培訓、教育等領域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果。


六是示範效應初步顯現。制定完成國內外首套完整、可衡量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形成了以量化指標爲導向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模式,實現了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成爲中國乃至世界其他生態城建設的基準。污水庫治理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多項相關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形成了一套可用於重金屬污染底泥的環保治理技術路線,已有多個地區前來接洽合作。在去年“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生態城被授予“全球綠色城市”稱號。(記者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