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十一五”時期,曾有許多省市提出信息化的目標是“數字城市”或“數字省份”。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只是,如何實現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轉變?如何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又該如何標准化實施及出臺評估體系?這既是學界研究的熱點,更是建設者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什麼是理想中的‘智慧城市’?我覺得就是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安全的食物,出門基本不堵車,人人過著健康、高效、低碳、綠色的生活。”
10月1日凌晨,為了籌備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萬寧)籌備大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萬碧玉博士一行從北京飛到海南萬寧,在興隆溫泉酒店接受海南日報記者的采訪時,對“智慧城市”作出了個性且感性的描述。
1趨勢:
智慧城市建設
風起雲湧
小城市在基建、信息化上要“補課”
2012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並於今年1月確定了90個城市(區、鎮)為第一批試點城市,包括北京市東城區、海南省萬寧市等。5月,住建部再度啟動試點申報,數百個城市踴躍申報,目前確定的試點總數為193個。智慧城市建設可謂風起雲湧。
智慧城市建設為何這麼“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郭理橋認為,目前城鎮化建設過程已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東西部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城鎮化結構(大、中、小)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流動人口問題)、基礎設施和城市規劃問題,以及城市化急劇發展帶來水、電、土地、公共設施、醫院、道路等資源緊張,產生了看病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各種現代城市病,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亟需標准化的智慧城市(區、鎮)建設方案,為全國城鎮化建設樹立樣板。
萬碧玉同樣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達地區以環境和資源來換發展的道路到目前已出現各種問題,伴隨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在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產業轉型昇級、民生改善等面臨諸多挑戰,在此情況下,建設智慧城市,被認為是解決“城市病”的可行之路。
萬碧玉說,國外講智慧城市就是搞信息化,目光更多聚焦在城市個別領域的智慧化,這與中國有很大差異。“我們發展智慧城市是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出發點的,我們國家是個大政府,公共服務幾乎都由政府提供,諸如水、交通等問題全部屬於政府考慮范疇。目前在某些專項或者技術層面,發達國家遠遠超過我們,但中國在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方面並不比國外差。”
那麼,近200個試點城市,是否實施統一的建設標准?答案是否定的。萬碧玉說,建設部智慧城市試點不光覆蓋了中西部,而且從小城鎮到大城市,情況千差萬別。對於一些小城市或欠發達地區,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信息化,首先需要補課。大部分中西部城市欠賬太多,因此無法與發達地區采取同樣的評判標准。
萬碧玉說,經過3—5年創建,住建部將對首批90個試點城市組織評估、評定,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在智慧城市試點指標體系中,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詳細標准、要求。指標分為三級,一級指標就包括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智慧建設與宜居、智慧管理與服務、智慧產業與經濟四大項。具體到三級指標,有57項之多。但同時,並不要求所有試點城市都必須達到這些指標。因為,每個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推進城鎮化及智慧城市建設。
2標准:沒有標准體系就是“瞎智慧”
分為3個層次: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創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12年7月19日第一屆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提出:“智慧城鎮建設是對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的創新探索;不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城市”方案是“白智慧”,不應用智慧技術的城市建設可能是“瞎建設”。
萬碧玉認為,推進智慧城市(區、鎮)建設需要標准化、系統化作為支橕,“沒有標准和體系的智慧也就是‘瞎智慧’,我們需要科學地、合理地建設智慧城市,科學合理的智慧城市需要系統化的智慧城市標准作為技術支橕。”
根據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我國試行的標准指標體系包括三個方面:有必選的指標如公共信息平臺和數據;還有自選指標,如萬寧這樣的可以選擇旅游;同時,鼓勵各個城市根據實際有所創新。
萬碧玉為記者解讀了三類指標體系,其中,引導性指標是規范智慧城市建設的內涵和目標,是技術標准制定的依據,也是評價標准考核評分細則的依據,內容涉及產業、民生、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障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技術標准體系的研究對象是與智慧城市發展相關的領域,按照智慧城市的內涵和特征,結合目前各地建設情況,提供可參考或依據的實施標准。
評價指標體系則應體現三個維度,即國家目標、城市問題、績效體系。首先,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核心目標是建設“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市,這是指導思想。此外,評價體系的目的是幫助城市找出問題,總結試點建設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幫助解決實施難題。
那麼,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普通市民該如何參與?萬碧玉舉例,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政府信息公開”、“百姓滿意度考核”等標准,“比如說教育和醫療,都是關系到百姓民生的事情,老百姓通過親身體驗作出評價滿不滿意,這個就是參與”。
據介紹,目前國內有試點城市以“市長視野、企業視角、百姓感受”來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管理,把智慧城市建設融入到特色城鎮化建設中,通過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完善公共服務。
“建設智慧城市,從國家層面來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從地方城市層面來講,是解決地方政府在規劃、建設、管理、運行方面遇到問題的重要方法;從廣大民眾的層面來講,是建立完備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萬碧玉說。
3萬寧:以產促城,產城融合
以智慧旅游為推手建設智慧城市
9月16日,萬寧市智慧旅游產業聯盟宣告成立。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首批16家萬寧旅游企業本著“集約、低碳、生態、智慧、共贏”等理念簽署加盟協議,通過“智慧旅游在線”營銷,推行規模定制化的智慧旅游商業模式,提昇服務質量,擴大信息化消費,打造旅游合作新平臺,提昇萬寧旅游業綜合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萬寧以智慧旅游為推手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
在興隆溫泉酒店一樓的“健康小屋”已投入運營,在這裡,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旅客的血壓、血糖、心率等身體指標測試分析,數據平臺將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連接,相當於人在興隆,即可獲得北京專家的“望、聞、問、切”。
在萬寧興隆鎮工業路、迎賓大道兩條路段,興隆旅游“智慧照明”已經投入使用。“兩條路段150盞燈的每一個開關都可以實現數據控制,進行電流、電壓分析,故障監測,可以節能30%。”興隆“智慧照明”的運營商山東泰華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元強舉例說,比如平時路上是七點亮燈,但是經過監測發現路上行人較少,可以選擇隔兩盞燈纔亮一盞燈;或者是晚上十點鍾的時候,監測到人流較大,也會實現亮燈,不僅保證旅客安全,也實現了高效管理。
“萬寧創建智慧城市要以智慧旅游為推手,通過免費WIFI,智慧照明,健康小屋等項目讓老百姓切身體驗和感受。”萬寧市智慧城市創建辦公室解決方案架構師孫彤說。
不過,“建設智慧城市在制定標准的時候,老百姓的滿意度很重要。要打造一個智慧萬寧,老百姓必須得到一個利。普通市民能積極參與進建設智慧城市中來,既能體驗到便利性,又能推動對政府信息化的評估。”萬碧玉在肯定智慧萬寧的同時,也為其把脈:未來,萬寧需利用資源環境聚集產業和人纔,通過資源置換,換來人纔、資金、技術、商機。
萬碧玉說,經過對興隆初步的調研,發現興隆目前過客多,缺少文化創意的沈淀。如何讓過客留下來?如果還是以海灘自然風光,他們不感興趣。萬寧要解決的核心的問題是資源問題置換後如何凝聚人氣,並且,“按照縣級市的發展水平和階段,靠著財政投入,最終還是要解決投融資上的創新”。
4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一城一策”
智慧城市建設難點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目前,國內各大城市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則,試點建設智慧城市的情況有所差異:東南沿海信息發達,經濟發達,政府管理能力強,主要是針對民生服務;中西部地區則將目標放在為產業昇級資源優化的領域,例如桂林突出旅游這個概念,常州、上海則關注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等。
而且根據城市需求的不同,智慧城市項目也在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其多樣化的趨勢。從細分上看,智慧城市的全面覆蓋可以在食品安全、物資追溯、交通、環保、安全、能耗等多個角度實現數據化的管控,從而量化地提昇城市居民的居住質量。
“關注中國的小城鎮,提出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覺得樂從是一個非常好的試點示范的位置。”萬碧玉介紹,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通過大部制改革,體制順暢了,“智慧城市建設難點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樂從機制創新建設,基於產業形態以及嶺南水鄉人文環境創建,重點打造以家具貿易產業昇級為核心的家具物聯網、家具電子商務版塊,以精細化管理,突出環境質量和人文氛圍的“美樂計劃”工程建設,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探索了一條有效的道路。
智慧之聲
智慧城鎮建設是對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的創新探索;不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城市”方案是“白智慧”,不應用智慧技術的城市建設可能是‘瞎建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
什麼是理想中的‘智慧城市’?我覺得就是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安全的食物,出門基本不堵車,人人過著健康、高效、低碳、綠色的生活。
我們發展智慧城市是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出發點的,我們國家是個大政府,公共服務幾乎都由政府提供,諸如水、交通等問題全部屬於政府考慮范疇。目前在某些專項或者技術層面,發達國家遠遠超過我們,但中國在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方面並不比國外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萬碧玉
目前城鎮化建設過程已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東西部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城鎮化結構(大、中、小)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流動人口問題)、基礎設施和城市規劃問題,以及城市化急劇發展帶來水、電、土地、公共設施、醫院、道路等資源緊張,產生了看病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各種現代城市病,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亟需標准化的智慧城市(區、鎮)建設方案,為全國城鎮化建設樹立樣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郭理橋
他山之石
國外建設的成功案例
智慧交通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曾經交通擁擠非常嚴重,當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稅”,並建立了智慧交通體系: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設置了18個路邊控制站,通過使用RFID技術及利用激光、照相機和先進的自由車流路邊系統,自動識別進入市中心的車輛,自動在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間進出市中心的注冊車輛收稅。通過收取“道路堵塞稅”減少了車流,交通擁堵降低25%,交通排隊所需的時間下降50%,道路交通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
此外,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發的一套先進的智能交通系統,有望幫助司機盡可能多地躲過紅燈:在該智能系統中,車載通訊系統與城市交通管理控制中心直接連接,能直接向司機傳送個性化信息,幫助司機及時調整車速,確保他們通過一連串綠燈。這將緩解交通擁堵狀況,並減少汽車反復起動造成的空氣污染。
智慧電網
美國在智能電網的建設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發展智能電網的重點在配電和用電上,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並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用戶服務的提昇。博爾德市是全美第一座全集成的智能電網城市,該城市將現有的測量設施改造成強大、動態的電力系統和通信網絡,並通過配電網絡提供實時、高速、雙向的通信服務,將現有的變電站改造成具備遠程監控、實時數據發布等優化性能的“智能”變電站。這項智能電網技術將幫助九百萬人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並且支持替代能源。
澳洲政府2010年10月啟動智慧電網項目,將先進的通訊技術、感測技術及量測設備結合於現有能源網路上,使電網自動化,且即時監控電力流向及消耗情況,讓能源提供者可以有效率的調配離尖峰時段發電場的負荷,改善供電穩定度,並減少停電風險。另外,使用智慧型電表,使用者可以了解自身電力使用情形,進而改善電力的使用。
智慧建築
2007年英國在格洛斯特建立了“智能屋”試點,將傳感器安裝在房子周圍,傳感器傳回的信息使中央電腦能夠控制各種家庭設備。這套系統能夠掌握人的生活習慣,根據生活習慣來調整燈光亮度、空調溫度等。如果出門忘記鎖門,只要給中央計算機發條指令便能夠鎖上門窗。此後,英國研究人員又開始研發一種能夠監控居住者健康狀況的智能屋,該智能屋裝有以電腦終端為核心的監測、通訊網絡,使用紅外線和感應式坐墊可以自動監測老人在屋內的走動,屋中配有醫療設備,可以為老人測心率和血壓等,並將測量結果自動傳輸給相關醫生。
貝丁頓社區是英國最大的低碳可持續發展社區,該社區建築樓頂風帽是一種自然通風裝置,設有進氣和出氣兩套管道,室外冷空氣進入和室內熱空氣排出時會在其中發生熱交換,這樣可以節約供暖所需的能源。並且,由於采取了建築隔熱、智能供熱、天然采光等設計,綜合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該小區與周圍普通住宅區相比可節約81%的供熱能耗以及45%的電力消耗。(記者李佳飛傅人意於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