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蒼蠅老虎一起打”,倘若把這句話換成“無論是大貪官還是小貪官,都是我們打擊的對象”,雖然意思一樣,但其威懾力和影響力,會大打折扣。這就是比喻的作用。
有人說,比喻是語言中的鹽。你說的話或寫的文章,就如同炒的菜一樣,倘若忘了放鹽,即使是大魚大肉,也會淡而無味,難以下嚥。放了“鹽”,也就是說,用好比喻,說的話或寫的文,常能化平爲奇,耐人咀嚼。比喻,可以把錯綜複雜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艱深難懂的道理,闡釋得更明白透徹,加深人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修辭學把比喻分解得很細: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以人喻物、以物喻人、以物喻物……借人爲喻、借動物爲喻等等。比如,以“借動物爲喻”的手法,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比較多見。陳涉和窮朋友相約,“苟富貴,勿相忘”。旁人嘲笑,窮光蛋何來富貴!陳涉嘆息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論述,也是家喻戶曉的以動物爲喻,可謂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說明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驗證,爲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爲什麼要談比喻呢?我想通過比喻,讓人們用好“積極修辭學”,它可以把話和文章,說得或寫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