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2013年10月25日溫嶺市發生了驚動全社會的襲醫事件,王雲傑醫生遇害。醫患關系再度成為各大媒體探討的話題。近期同樣受到媒體聚焦報道的,還有『神醫』胡萬林的『倒下』:因再度醫死人而再次入獄。兩則新聞事件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卻隱藏著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正規醫療機構的執業醫生受到患者暴力對待,而一個有著因多次治死人而一再入獄的騙子『神醫』仍然能受到一些患者的盲目追捧?其背後折射出怎樣的現實困境? |
||
|
溫嶺襲醫案中的凶手認為自己的病始終沒有治好,覺得是醫生在敷衍他甚至是故意想多賺錢,繼而起殺意傷及無辜。回顧曾經發生的殺醫事件,如2012年3月發生的衡陽殺醫案,也是因凶手認為自己遭到醫生的敷衍而耽誤治療,進而痛下殺手。這些事件無不凸顯著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困境』。患者為什麼不信任這些在正規醫療機構執業的醫生?有一組數字或許能給我們解答:據有關調查公司統計,我國啟動覆蓋城鄉的醫改已有四年時間,超過9成的被訪者認為看病費用太高,87.4﹪的被訪者認為看病甚至比以前更貴了。看病費用越來越貴,很容易讓患者認為醫生是故意想多賺錢,故意緩慢治療。而正是這一現狀,給了某些『神醫』滋生的土壤。胡萬林,一個不懂醫術的『神醫』,用『喝水能治病』的謬論滿足了一些患者『廉價治病』的心理需求。君不見曾經名噪一時的張悟本,不也是憑著『綠豆能治病』的理論獲得了大量追隨者?
那為什麼看病貴?從2009年開始,我國推行『新醫改』,提出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並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但是,『以藥養醫』的狀況一直未獲解決。醫院很多服務行為的收費是受到政府限制的,為了解決醫院盈虧問題,藥物加價獲利便成了填補資金缺口的方式,這也成為患者覺得看病越來越貴的重要因素。當然我們必須看到政府推行的全民醫保政策的正面作用,但醫改是一個復雜體系的改革課題,涉及面很廣,而且事關百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足都極易被放大被發酵從而引發爭論。醫改遠未到終點,這無疑對政府的政策制定與執行提出更高要求。就現階段而言,在制度改革逐步進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些細化的措施來幫助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例如建立相應的協商制度,能讓醫院與患者有理性的溝通渠道,重塑醫生『值得依靠』的形象。 |
||
|
醫改改的只是制度,再完美的制度也需社會成員的配合纔能發揮作用。當前我們社會仍缺乏基本常識,例如搶鹽搶板藍根等等易信謠言的社會集體行為,各種持可笑理論的『神醫』層出不窮,無不折射我們當前社會在基本科學常識方面的匱乏。
患者覺得醫生故意拖延治療,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患者對醫學技術有著過度的期望。很多病癥的治療並不能立竿見影看到療效,甚至某些病癥在當前醫療技術下依然是無解之癥,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代局限。而缺乏這些基本認知,很容易造成醫患之間的誤解,從而引發患者的猜忌,導致悲劇產生。因此,普及基本常識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醫生應該注重與患者溝通說明具體情況,另一方面患者也應該學會聆聽,不應以『有罪推論』的方式做判斷,主觀認為醫生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時,媒體在承擔普及基本常識方面也有著天然的社會責任,對於各路『神醫』應予以堅決揭露,讓更多的胡萬林們『倒下』,宣傳正確的醫療科學常識。憑借多方面的合力,幫助全社會逐漸建立相信科學的共識,必然有助減少不必要的醫患對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