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紐約時報》報道,有“專家”表示,中國國安委借鑒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但同時將具有雙重責任:既承擔國內安全任務,又承擔外交政策任務。美國懮思科學家聯盟高級分析師顧克剛(Gregory Kulacki)當地時間13日就此發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未否認中國國安委的內外職能,“當然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內和國際安全問題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他說,但他指出,“中國安全問題和安全系統與美國是不同的。外國的專家需要謹慎對比中美兩國的安全系統問題。中國的安全委員會似乎不太可能效仿美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運行與美國類似的職能。”因為在顧克剛看來,中國的國安委重點將關注國內安全問題,而不是國防(顧之原文即為National Defense——光明網注)問題。
顧克剛根據中國十八界三中全會原文認為,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其重點將集中於國內治理和經濟改革上。
顧克剛指出,公報文中的“國家”是被翻譯成“state”的。但是,在英文中,同樣是作為定語的“國家”,翻譯詞語可以為“naitonal”或“state”。這兩個英文單詞在字面意思上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放到這份公報的語境中,英語可能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如果將“state”改為“naitonal”,則最後一句英文將是:“(We) will establish a 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perfect th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guarantee national security.”其含義將成為:該安全委員會將重點關注國防安全問題——而不是國內安全問題。而《紐約時報》中的詞語全部都是“national”,不是“state”。特別是最後一句話,很容易讓一些斷章取義的英語讀者誤讀,以致於更傾向從“外交屬性”來認識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進而認為中國國安委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差不多。
顧克剛分析,在前不久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恐怖襲擊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安全委員會,或許是政府出於對國內安全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考慮。
光明網記者認為,顧克剛一家之言有一定道理,畢竟,首先,在中共三中全會的公報中,設立“國安委”的表述是寫在“創新社會治理”段落中的。其次,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報道時,所用的表述也都是“State Security Committee”。(記者周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