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13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30日在福建僑鄉泉州舉行,60餘名海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閩方言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與學術探討。
“對語言的研究,不僅要注意小地方的方言,更要跨界進行探討研究。”臺灣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原所長董忠司接受採訪時表示,“閩南語的‘母親’就是泉州,泉州應對閩南語多加研究。”
當天,董忠司作了題爲《跨國共通語的浮現——再論閩南語通行腔的過去與未來》的論文報告。論文研究對象包含了閩南人涉足的所有地方的閩方言,並印證了隨着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泉州方言也流傳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來自日本愛媛大學的秋谷裕幸是第二次到泉州,對閩南語研究有着濃厚興趣的他此前曾赴泉州安溪縣進行爲期一週的方言調查研究。此次他帶來論文《浦城臨江方言古全濁入聲讀送氣音的來歷》,與現場的專家學者深入交流閩北方言。
此外,參會的專家學者還圍繞馬來西亞、臺灣、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閩方言音韻、詞彙、語法和修辭等幾大領域展開,對閩方言的特徵詞、口語或者文學戲曲中所體現的方言音系、方言語法、方言歷史源流和演變和方言與共同語關係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溝通。
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李仲民以粵東的閩南方言爲調查對象,歷時一年完成對“潮汕方言”的研究,最終藉由“揹巾”和“荔枝”二詞的構詞法分析,呈現出潮汕地區的語言地理分佈的類型。
主辦方表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靈魂,開展閩方言研究旨在探索方言的內涵和演變,揭示語言與族羣的關係,解釋語言與文化的關係,這正是閩方言研討會納入閩南文化學術活動月的原因。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泉州師範學院和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作爲“閩南文化活動月”活動項目之一,整個研討會爲期2天,預計論文集將於明年出版。另悉,下一屆研討會將在位於廣東省潮州市的韓山師範學院舉辦。(陳龍山陳健)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