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嚴冬的清晨7點不到,天空剛泛起魚肚白,漁下35千伏輸電項目工程的二十幾名工人已收拾完畢,準備前往薊縣北部的山上組塔。山路難行,機械無法運上山,從塔料搬運到組裝,需要大量的人工作業。爲了看護好施工現場,他們冒着嚴寒,輪流在山裏守夜。春節將至,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堅守在施工現場,就是爲了儘快完成工程,保證春節用電高峯期間,薊縣百姓能用上穩定、安全的放心電。
送砂石料一天往來20多趟
從施工隊伍暫住的薊縣羅莊子鎮驅車20分鐘左右,工人們來到了下營鎮京圍公路137公里旁的一座山下,這座毗鄰環秀湖的山丘,就是35千伏輸電項目工程第76號塔的施工現場。由於沒有修建上山的路,工人們只能從山腳出發,用手搬着塔料,沿着騾子上山時踩出來的小道緩慢上山,直線距離只有400米的山路,卻由於崎嶇不平,需要繞行幾千米。
山路太險,施工隊從外地借來了幾頭騾子,往山上運送砂石料,一天從山下到山上要往來20多趟。而每根塔料最輕的都要達到40斤,最重的有200斤的塔料,卻因爲長度太長,騾子無法保持平衡,需要工人們配合着搬到山頂。每天來回幾十趟,“到最後幾趟的時候,腿肚子都哆嗦了。”一名工人說,昨天算是他們出來比較晚的一天了,平時他們凌晨4點多就會開工,每天干14個小時左右。前天,他們25個人,一共運了大約8噸的塔料。
運送塔料要幾天的時間,塔料搬上山後,到了晚上,需要有人看管,工人們就輪流在山上守夜。7號晚上,輪到61歲的劉家洪和54歲的老寇。兩人晚上睡覺的地方,就是用木頭和擋風布搭建的簡易帳篷。帳篷裏,除了幾牀棉被,就只有一個手電筒。這一夜,開始的時候,兩人的鼻涕不停地往下流,到後來不流了,因爲已經被凍住了。劉家洪家在四川省廣安市的桂花村,坐火車要30多個小時才能到家。快過年了,已經90多歲的老孃,還有老伴、兒子和5歲的孫子都在家裏等着老劉回家,“前幾天老伴還給我打電話,說馬上過年了讓我快點兒回家殺豬。”說到這兒,老劉的眼眶紅了。“不過我跟他們說了,工程不完我不走,人家還等着用電呢。”
把塔立起來是最難工序
全部塔料搬運完成後,工人們開始按照圖紙組塔。工人們都說,安裝塔座,最難的就是要把沉重的塔立起來。2個長9米加在一起有幾百斤的塔料對接完成後,幾乎全部的工人齊上陣,利用滑輪和繩索將塔腿兒立起來。“一二,起”“一二,起”,大家齊喊口號齊使勁兒,10分鐘左右的時間,一個塔腿才被緩緩豎立起來。塔腿兒立起來後,25歲的馬超把安全帶往腰上一系,飛身上了塔腿,幾秒鐘的時間,就已經在沒有任何輔助措施幫助的情況下爬上了18米高的頂部。“隊上的年輕工人都能像他這麼爬,就是平時幹活兒的時候鍛鍊的。”施工隊隊長唐海燕說,山上組塔的難度很大,一樣的工作內容,在平地1天就能完成的活兒,在山上卻需要3天左右。
項目負責人王超說,隨着薊縣經濟的發展,下營地區用電負荷增大,此次改造項目,全長16.8公里,線路上的組塔工程百分之九十要在山上完成。本月,薊縣北部山區電網改造工程將全部竣工,送電後,電網將更加穩定,保障山區居民供電。見習記者朱瀟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