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濱海新區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結合新區新型工業和移民城市特點,重點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和住房困難居民、戶籍人口中“夾心層”的居住問題,力爭在關鍵政策環節上取得突破。通過發放“兩種補貼”、建設兩種保障性住房、兩種政策性住房,在確保戶籍人口中低收入住房困難人羣應保盡保的同時,重點解決外來常住人口住房困難問題,濱海新區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給、高端有市場”的房地產市場健康新模式。
綜述: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濱海新區住房均價已上漲至10596元/平方米。爲解決中低收入人羣住房問題,濱海新區政府自2010年起開始大力興建保障性住房。在建設面向戶籍人口的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全面惠及新區住房困難人羣的同時,針對新區特點,新區還建設了藍白領公寓、定單式限價商品住房,滿足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
其中,作爲濱海新區獨有的保障性住房形式,2013年,幾個大型定單式限價商品房項目陸續開盤亮相。據介紹,定單式限價商品住房是指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限定價格,定製戶型,以定單方式建設、銷售的政策性住房。建設前,將由各功能區指定所屬部門負責實時統計本區域人口及住房需求狀況並上報。
幾個定單式限價商品房項目在走“低價路線”的同時,它們或擁戶型環境之優,或首嘗全裝修形式之鮮,或攜優質教育資源之利,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濱海新區保障性住房“低價不低質”的新形象,讓新區購房者享受到實惠。
據瞭解,幾年來濱海新區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約合計10.5萬套,可滿足濱海新區40餘萬人口的住房需求。濱海新區保障性住房已經基本實現對不同住房需求人羣的“應保盡保”。
政策:不同人羣保障方式不同
“目前新區主要採取發放兩種補貼、建設兩種保障性住房和兩種政策性住房的保障方式。”濱海週刊記者從濱海新區規國局獲悉,兩種補貼是指廉租住房租房補貼和經濟租賃住房租房補貼。兩種保障性住房是指公共租賃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兩種政策性住房是指藍白領公寓和定單式限價商品住房。
→兩種補貼:
廉租住房租房補貼主要面向低收入困難家庭,准入標準爲上年人均月收入低於1160元以下、人均財產低於5萬、家庭人均現住房使用面積在9平方米(含)以下的家庭;經濟租賃住房租房補貼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困難家庭,准入標準爲上年人均月收入低於2200元以下、人均財產低於5萬、家庭人均現住房使用面積在9平方米(含)以下的家庭。
→兩種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賃住房准入條件爲家庭上年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下,人均居住面積12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政府提供公共租賃住房,租金價格相當於市場價格的70%。
限價商品住房准入標準爲家庭上年人均年收入4.5萬元以下,住房面積6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政府提供限價商品住房。
→兩種政策性住房:
藍白領公寓是濱海新區公共租賃住房的一種形式,主要面向在新區就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單身職工,以降低務工人員居住成本,同時起到“啓動器”、“吸附器”的作用,爲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定單式限價商品住房是針對新區大量外來常住人口的住房需求,爲解決在新區就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職工住房問題而設定的政策性住房。
規劃:圍繞3個重點建設區域規劃建設
爲滿足濱海新區居民和中等收入外來人口的住房需求,更好地吸引、留住產業發展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據《濱海新區住房建設“十二五”規劃》,結合保障性住房保有量和人口發展特點,未來兩年,新區將本着“按需、適度”的原則,科學確定保障性住房建設量。同時,圍繞3個保障性住房重點建設區域開展規劃建設,分別是濱海欣嘉園、中部新城北組團、中部新城南組團。
濱海欣嘉園是新區範圍內規劃面積最大的保障房項目,也是首個面向濱海新區的定單式限價商品房項目。該項目坐落於濱海新區核心片區,東臨西中環快速路,南臨京津高速,佔地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8萬,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300萬平方米。欣嘉園結合濱海軌道B1線站點,集中佈局地區級公共中心,同時配建超市、商務辦公、公寓、體育公園、中學等服務設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服務的服務範圍。
中部新城北組團位於濱海新區核心區,與中心商務區、臨港經濟區、西部生態城區接壤。規劃人口50萬,該區域是濱海新區保障性住房集中開發區域,中部新城北組團主要是爲臨港經濟區、中心商務區就業人口提供以定單式限價商品房、藍白領公寓、普通商品房爲主的居住服務。設置BRT環線實現接駁軌道站,站點服務半徑500米,形成公交全覆蓋,減少了出行成本,爲居住在新城的中等收入人羣提供良好交通出行保障。
中部新城南組團是服務南港工業區、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公司等濱海新區南片區的綜合性組團。該組團規劃提供約50萬平方米定單式限價商品房。(記者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