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娜又紅了。前天的澳網女單決賽,繼2011年法網後她斬獲職業生涯第二個大滿貫。以中國體育人在當今世界體壇主流項目中所取得的成績,李娜最棒!
人紅多人愛。昨天,有人熱切地幫娜姐“認祖歸宗”:娜姐是楚人,楚霸王項羽也是,娜姐“女漢子”般的特立獨行、敢作敢當,與項王一脈相傳。按此演繹,一個沽名釣譽的項羽豈能攀附上娜姐?近年來,她獨步神州,又西降法網於巴黎,南收澳網於墨爾本,如此“開疆拓土”,怕是成吉思汗也該退避三舍吧。
雖是玩笑,卻是“贏家通吃”現實的比擬。自李娜首次問鼎大滿貫起,民族英雄、國家形象大使等等讚譽已鋪天蓋地(筆者也曾起鬨其中)。最典型的,是借李娜“單飛(職業化)”成就來影射“舉國體制”唯金牌是舉的弊端,認爲李娜的成功啓迪着中國體育改革乃至“中國夢”的踐行模式。誰知道,娜姐是否高處不勝寒?
無限拔高李娜的示範價值和意義,與國人一好百好、浮誇虛妄的集體“諂媚”之態息息相關,更傳遞着公知們“借力打力”的良苦用心——以李娜的成就爲板磚,敲砸中國體育現狀和體育體制。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運動會金牌加速失寵,參與西方主流體育項目並分得一杯羹的明星遂加速走紅。如今,就像曾經膜拜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的創造者許海峯那樣,大衆尤其是體育公知們正頂禮膜拜職業網球大滿貫得主李娜。
膜拜許海峯與崇拜娜姐,本質相同。上世紀80年代,百廢待興的中國迫切想向西方自證“非東亞病夫”,故以金牌凝聚人心、喚起民族自強;30年後的當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又需要向西方釋放“同一地球村”的鄰里善意,故以冠軍爲臺階,吸引普世關注。其實,上下30年,我們對金牌(冠軍)崇拜依舊,對西方“邀請關注”的心態依然。所不同的,只是把“工具”由運動會變成了主流職業賽事,還自詡與時俱進。歸根結底,所謂民族英雄、國家形象大使等等安插給娜姐的稱號,透露的還是“他信力”和自我矮化的邀寵心態。
不過分追捧,不過度解讀,李娜的價值究竟何在?筆者看來,她的精湛技藝、頑強意志、超人戰績,製造了一個絕佳的體育競賽表演產品,成爲人們茶餘飯後一檔上好的休閒娛樂勵志節目,給體育愛好者乃至普通民衆帶來了快樂、激情、振奮及競相效尤的動力,這就是真實的李娜魅力之所在。事實上,這也是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應有之義——職業體育的內涵,即在於靠娛樂或鼓舞大衆來賺取票房、贊助和粉絲等,實現商業價值和盈利的最大化,以及品牌價值和內涵的不斷提升。
實事求是點,別借李娜說事,更別拿她當做某種“符號”、“象徵”,甚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