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國家統計局在1月20日公布2013年GDP56.88萬億元人民幣。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年GDP總值為56.8845萬億。《新京報》根據各省公布的數據計算,僅28省的GDP總和就約為58.9423萬億,已超出全國數據2萬億。學者稱地方數據注水是最主要的原因。有趣的是,就在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的前幾天,在廣東兩會會場上,政協委員吳茂珠談統計造假,兩次被同組委員打斷,提醒她『不要講了,這個不要講了』,吳茂珠此後還說到:『我問他們(統計部門的人),真的有這麼高的增長速度嗎?有人反問,你說呢?』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語,值得我們深思...... |
||
|
廣東省政協委員吳茂珠說,領導乾部的焦躁會造成『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不是危言聳聽』,她說,『我在統計部門工作過20多年,聽到一個統計局長說,現在正坐在火山口上……』吳茂珠的話語,生動勾勒當前統計部門所面對的難題:一方面,地方領導乾部要通過亮眼的數據尤其是經濟數據作為自己的政績證明,以此為各自仕途點燈;另一方面,睜著眼說瞎話的統計數據又與百姓的生活體驗相左,容易造成輿論壓力。兩重壓力下,統計部門自然需要作權衡。統計部門的乾部也是體制內的人,也得考慮自己的仕途,於是不得不制作『符合需要』的數據,以證明自己領會上級『指示』,而那些領導乾部自己不信這些數字,知道百姓也不信這些數字,更知道百姓知道他自己不信這些數字,靠虛假數字昇了官,然後還得依靠虛假數字繼續昇官,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而百姓慢慢的對這種情況見怪不怪,罵了也沒用,反正就是大家演的一場戲,揣著明白裝糊涂,上下欺騙,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裝』就這樣上演。惡果是,虛假的統計導致宏觀政策制定出現偏差,壞影響最終會波及到每個人;而官方的公信力,也不斷被蠶食。 |
||
|
中組部印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乾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今後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乾部的考核,不能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加大環境保護指標權重。中央的這一決策將『官員考核唯GDP論』去除,當然值得鼓掌。但是,問題在於對於官員的考核依然得需要各種數字來支橕,包括環保指標,不也得用數字做最直觀的表達?其實對於這些接受考核的官員來說,無論是以GDP數據為標准還是加入環保數據或者其他更多數據,那還是數字,只不過換了個標題罷了。 既然數字不可避免的要成為考核的依據,那麼數據統計的獨立性就成為重中之重,而統計獨立,實質就是『去地方化』:讓統計部門不受地方黨政管控,可以獨立的進行各種數據的檢測,以向中央與地方輸送各種准確的數據,為宏觀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也為官員考核提供更精確的量度。去地方化,其實某些部門已經在進行中。例如新一輪法院的改革,重點是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以期解決長期存在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司法效率低下等問題。或許這一改革浪潮,也應向統計部門進發,以發揮數據統計的真正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