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春節是合家團圓的節日,但總有一些人不能與家人團聚。特別是一些80後90後,多為家中獨子獨女,不能回家過年就意味著父母獨守老家、自己留守異鄉,本來喜慶熱鬧的春節顯得有些冷清。新春佳節,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今年春節,『留守族』們注重通過微信等各種溫情滿溢的新方式與父母進行心的交流,以彌補不能團圓過節的遺憾。
在津城打拼的小夫妻小白和小付都是獨生子,老家都在安徽,由於妻子小付臨近預產期,行動不便,不能回老家過年;他們暫時租住的地方太小,把父母接過來過年條件不允許,所以不得不和雙方父母分開過春節。平時感情從不外露的小白在春節期間和老爸老媽煲起了『電話粥』,一天至少三遍電話,小白對記者說:『家裡年貨辦得怎麼樣了,老媽都准備了啥好吃的,親戚都來了嗎……平時很少和他們說家長裡短的話,過節就想和父母多說說話,不能讓老人家太孤單。』
『春節前我給父母買了部智能手機,並教給他們怎麼用微信、視頻,我們相互視頻直播春節生活。』市民康東強向記者這樣描述他和父母的春節新過法。他和妻子春節都要加班,父母在老家需要照顧爺爺奶奶,他們要各自度過『留守春節』。他和母親交流看春晚的感受、和父親交流哪種酒更好喝、還在初一凌晨對著視頻鏡頭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磕了頭……『孩子不能回家過年,父母雖有失落,但更多的是理解,有了心與心的溝通,就沒有太多遺憾。』康東強說。
網友『小小萌』在微博上的一段話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被眾人關注和轉發:春節是國人情感集中迸發的時期,從來沒有哪個節日能像春節一樣讓人們充滿了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我和父母的第一個『留守春節』,讓我意識到,溝通讓春節充滿感動,這種溝通和感動也應表現在平日裡,讓親情問候『細水長流』,讓家中獨處的父母時時感受到兒女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