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中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弱”,但同時也意味着會“長大”,在堅持改革統領、創新驅動下轉型調整,有着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隨着春天的到來,本市《萬企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4-2016年)》啓動:三年時間實現1.2萬家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企業整體效益提高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000家以上。這一行動計劃中不僅強調企業的創新,更強調政府和全社會的扶持。有了春風、春雨,小樹苗更要乘着強勁的東風生長,向着更高的天空生長。從今天起,本報將開闢專欄,走進中小企業,聚焦萬家中小企業轉型發展。
“萬企轉型升級”是新春伊始“促發展、惠民生、上水平”吹響的第一支號角。“正所謂要‘鋪天蓋地’更要‘頂天立地’。”南開大學商學院楊俊副教授談及中小企業轉型時說,中小企業轉型發展,需要的不僅是來自企業內部的原動力,也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全方位支持。
談及現狀,楊俊說,目前本市的中小企業在活躍程度上,和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們在創意產業、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也表現出相當的發展勢頭。儘管如此,從總體上看,我們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並不像預想的那麼高。如,科技型中小企業儘管這幾年總量上增長迅速,但總體仍然不如江浙;我們的中小企業儘管在質量上有一些提升,在一些新興行業形成了重點產業佈局,但在傳統行業仍相對更加集中。楊俊列舉出這樣一組數據來說明:2012年,開發區、保稅區和高新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在6000多家,其中列入科技小巨人計劃的有300多家。但從創造的效益來講,6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年平均收入不足0.6個億,但幾百家科技小巨人年平均收入能達到3至4個億。
“從國際上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來看,改變中小企業結構轉型的一個最關鍵因素是提高企業家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包括他們的視野。”楊俊說,尤其是在企業發展國際化、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平臺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轉型更需要高潛質的創業者。“‘有膽’‘能吃苦’就能創業成功的例子,可能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需要提高創業者的知識結構和技能。”
而在引導企業方面,楊俊指出,政府要根據天津的優勢資源,如高校和科研院所,並結合國際需求,從整體上去考慮產業佈局,定位發展什麼樣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的引導,這一點對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比較關鍵。
在微觀層面,可能需要政府去做更多的工作。如政府不僅要鼓勵創業,給出一些如稅收、融資方面的優惠政策,還要針對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包括一些關鍵要素和戰略行爲,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把現有措施更豐富化。不僅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的問題,還要有後續支持,包括融資、公共平臺的搭建等,如達沃斯論壇、津洽會等平臺,爲中小企業提供市場機會。
此外,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還需要通過政府去整合一些教育資源,加大對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家的培育力度,提高技能,改變固有觀念。如爲企業家提供法律、戰略、創新等方面的培訓等。
楊俊還特別指出,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還需要營造一種容忍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支持條件。“在美國,創業失敗是光榮的事,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於失敗多不願意去談,認爲是很丟人的事。”此外,社會需要降低失敗的機會成本。比如人到30多歲,應該是創業的中流砥柱,這個年齡有工作經驗、有資金積累,但如果創業失敗,可能會面臨社會保險等生存問題。
儘管政府職能部門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諸多政策支持,但楊俊也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要避免一個問題:那就是可以發揮如孵化器、創業中心等平臺的作用,但不要太多行政力量去幹預。給企業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市場成爲資源配置的主體,這一點對中小企業發展更爲重要。
天津萬企轉型升級行動計劃
總體目標
今年啓動實施萬企轉型升級行動,首批確定1.2萬家中小企業,通過3年努力實現轉型升級。企業整體效益提高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000家以上;工業園區每公頃稅收提高50%,商務樓宇每平方米稅收提高50%;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5%,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主要路徑
改造提升
支持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引導企業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3年完成技術改造3000家,研發“專、精、特、新”產品(技術)1000項,實現有效專利1000項,實施管理提升企業5000家。
產業轉型
引導傳統加工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支持傳統制造企業向服務型發展,支持企業創新商業模式,發展電子商務。3年實現產業轉型500家,培育電子商務企業1000家。
關停重組
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一批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的企業,3年淘汰關停700家。化解過剩產能,支持龍頭企業整合兼併一批經營不善、長期虧損的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資產收購、產權受讓、合資合作等方式聯合重組。
載體升級
對各類工業園區、商務樓宇,特別是傳統產業佔較大比重的產業集聚區整合改造提升。培育發展電子商務、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軟件設計等特色產業集羣。3年推動30個工業園區轉型升級,80個商務樓宇全面提升。
政策措施
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
支持融資創新服務 鼓勵發展電子商務
支持產業集聚發展 鼓勵集約節約用地
支持企業重組退出 支持企業節能降耗
支持穩崗就業創業 支持開展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