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逐步深入的廉政建設工作正在爲公共資金裝上更加牢固的“防盜門”。
11日,在國務院召開的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嚴格公共資金管理和監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做到收入一個“籠子”、預算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同時申明,審計監督要敢於碰硬,對違法違紀案件要堅決查深、查透、查實。
隨着民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源源不斷流向社會、惠及大衆。然而,與資金使用傾向民生的趨勢相比,公共資金“重劃撥,輕管理”等監管滯後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管好這些錢,用好這些錢,關係着政府公信力與全民福祉,應該看到,繼續做好公共資金的管理既是對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關於反腐倡廉的部署的落實,也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實踐。
管好公共資金,是人民賦予政府的重大責任。爲公共資金裝上“防盜門”,就需要政府自身做好守護人。早在去年3月,李克強總理就鄭重提出國務院“約法三章”:本屆政府任期內,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此次李克強總理更是重申要繼續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和“約法三章”。政府工作要講成本,講排場、奢侈浪費的政府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更進一步講,倡儉治奢,還能騰出更多資金改善民生。
爲公共資金裝上“防盜門”,也要求政府做好加減法,這有賴於進一步簡政放權。重規則、重機制,堅持“放”、“管”結合,才能使監管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把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政府採購、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等腐敗易發領域,納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才能防止公共資金“跑冒滴漏”;創造政策條件、優化市場環境,探索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產品,才能避免公共資金上演“獨角戲”。
管好、用好公共資金還是財政改革的一個部分,尤其是要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一方面,要發揮審計署所代表的政府內監督,發揮好審計監督在揪“蛀蟲”、打“碩鼠”、反腐倡廉建設和懲治腐敗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形成對預算的有效約束;另一方面,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財政預算也要向更加科學化、公開化的方向邁進,提高透明度,引入多元的監督主體,更深層次的預算改革等也十分必要。
爲公共資金裝上防盜門,勢必劍指那些損公肥私的潛規則,也勢必面臨諸多挑戰。也只有啃下這塊硬骨頭,才能讓公共資金更健康、更有力的成爲增厚民生、造福人民的幸福源泉。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