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日,廣州日報評論員譚敏專程慕名去了月壇北街的慶豐包子鋪, 21元的套餐排隊一小時才吃到,離開時已近下午2時,門口仍然排着長隊。想必在很長時間,到慶豐包子鋪吃一餐都會成爲來北京旅遊和商務人士的必修課。
前幾年曾去臺灣旅遊,發現不少有名的小吃店裏都貼着馬英九的簽名證書,有的店更是把他的照片作爲招牌攬客,原來他當臺北市長時搞過餐飲大賽,許多美食都由他頒獎,自然成了最好的推廣大使。而作爲臺灣最有名的手信——鳳梨酥,一個小餅做成了年產值50億元的大產業,也離不開臺灣官員的親自吆喝。姚明到臺北,市長郝龍斌送的就是鳳梨酥。馬英九當臺北市長時,也經常免費爲鳳梨酥代言。
廣州的餐飲業在全國首屈一指,曾經擁有衆多的百年老字號酒樓。可惜的是,當年客似雲來的惠如樓、三如樓、九如樓、多如樓、太如樓等等,都在市場上消失了。如今,還在經營百年老字號的,只剩下蓮香樓、陶陶居等極少的幾家了。這些百年老店,都曾經接待過不少名人。怎樣利用好這些資源,把“食在廣州”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這是在我們在圍觀慶豐包子熱鬧之餘,更值得借鑑和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