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現如今,微信憑藉其多元化功能已走進人們生活各個領域,天津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隆昌路校區有着20年教學經驗的於燕老師,將微信運用到日常教學當中,創建微信羣每日與家長“零距離”傳達教學內容、反饋學生信,也爲家長們架起溝通和互助的橋樑。
“於老師,有件事給您添點麻煩,丹丹(化名)回家後,不好好吃飯,也不和人說話,我們很擔心,她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開學後的一個傍晚,正在家中備課的於燕收到學生家長髮來的一條求助微信。丹丹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一直都很活潑開朗。於燕過電影般在腦子裏“快放”了丹丹一天的表現,恍然大悟。原來,當天於燕留了幾道數學練習題,班上的學生都在自習課上完成了,唯有丹丹開了小差,臨放學前才匆匆寫好。眼看平時不如自己的小夥伴都完成了作業,要強的丹丹肯定是自尊心受傷了。
找到“病因”,於燕隨即在微信裏和家長講述事情經過,並建議家長耐心地對女兒進行疏導。在於燕的“遙控”下,家長一點點解開丹丹的心結,眼看女兒笑逐顏開,家長也在微信裏發來了“贊”。
於燕告訴記者,微信剛普及的時候,她就敏銳地發現了其強大的傳播功能。之後,她嘗試建立了家長微信羣,這成爲及時傳遞消息、答疑解惑、輔助教育的工具。家長們也由以往“不開會不見面”變成如今時不時都要討論一下當天習題、孩子表現及如何培養興趣愛好等話題,微信羣漸漸由老師的“傳聲筒”變成了家長們的交流園地。
“有一次,兩個孩子在學校鬧了點矛盾,家長們知道後,主動在羣裏做了自我批評,還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兩家人握手言和成了好朋友。”於燕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現在小孩們接觸手機、微信都很早,通過一件小事,讓家長之間的友善與謙讓在微信裏傳播開來,這對於其他學生和家長來說,極具教育意義和榜樣效應,最終也會促使全班孩子們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渤海早報記者解金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