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姓名:郝希山
性別:男
職務: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校長、天津市腫瘤醫院名譽院長
職稱:中國工程院院士
專長:腫瘤學
簡介:
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併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洲乳腺癌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癌症登記協會(IACR)會員、美國外科醫師學會(FACS)會員、英國鄧迪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費斯伯格州大學名譽教授、日本久留米大學客座教授以及日本昭和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曾先後當選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代表,天津市第七次、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天津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天津市第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第十二屆政協常委、科教委主任。
郝希山院士在醫學科學研究、醫學教育管理與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爲我市和國家醫學科技進步、醫學人才培養及醫療衛生服務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郝希山院士致力腫瘤臨牀和科研四十餘年,在腫瘤外科、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在國際上最早開展“抗腫瘤特異性肽疫苗治療消化道腫瘤研究”,成果獲2000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內最早開始自體幹細胞移植聯合大劑量化療治療實體瘤的實驗與臨牀研究,創國內最大組治療病例,創零相關死亡率,成果獲2001年首屆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主持“功能性間置空腸代胃術臨牀與基礎研究”,將保留神經運動功能的空腸兩端適度結紮後吻合於食管與十二指腸斷端之間,使全胃切除術後併發症減少了74%,成果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城市居民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的研究”,建立了歷時近30年、覆蓋400萬居民的全人羣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監測系統,爲國家提供了全部59種惡性腫瘤連續20年發病死亡數據及流行趨勢參數,爲決策部門制定腫瘤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成果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郝希山院士擔任天津醫科大學校長期間領導學校躋身於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行列。學校在2002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和七年制教學水平評估工作中獲得“雙優”評價, 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再次獲得優秀。
擔任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期間,將腫瘤學科建成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了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點實驗室、國際抗癌聯盟(UICC)中國聯絡處,將腫瘤醫院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腫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55名、碩士23名。主編八年制臨牀醫學規劃教材《腫瘤學》,出版《簡明腫瘤學》、《腹部腫瘤學》、《腫瘤手術學》等專著。近十年來先後承擔國家攻關課題、863計劃、自然基金及天津市重大科技項目2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3項。先後獲得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獎章,獲天津市特級勞動模範、國家教育部“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被人事部、衛生部評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度榮獲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