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秦文虎是當年59中合唱團的輔導老師,日前,76歲的秦老師及其夫人、78歲的張敏玉接受渤海早報記者採訪,講述了更多往事。這對攜手共度半世紀的金婚伉儷,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們也期待能與昔日弟子再聚首。
合唱團成孩子的樂事
秦文虎在“男一中”(今天津一中)高二留校任教,後調至59中學負責少先隊、團委等工作,妻子張敏玉就讀“女一中”(今海河中學),畢業後成爲語文老師,二人都曾是一中合唱團成員。秦文虎說,那時社會環境比較複雜,文化課都沒恢復,只能搞些文體活動,讓孩子們學些有用的東西,通過多聲部的和聲、齊唱和輪唱,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孩子們聽得帶勁、唱得過癮。
秦文虎說,對很多孩子而言,合唱團是那個特殊的年代最快樂的事情,文藝薰陶令人終身受益,有幾個後來真就從事了音樂專業。
摔下樂池帶傷演奏
因爲經常帶隊演出,要發票給各學校師生和社會單位職工,秦文虎對當時天津各劇場如數家珍。“民族路的第一工人文化宮2400個座位,建設路的人民禮堂是1300多個,工人劇場不到1000個,紅衛兵劇場800多個……”
一次在黃河劇院演出,秦文虎拉着手風琴先出場,因爲光線昏暗,一不小心掉進舞臺前一米多深的“樂池”裏,合唱的孩子們聽見軲轆一聲響,幸好沒亂陣腳,繼續演唱。秦文虎起身接着演奏,下巴磕破了,前襟染紅一片,有個女生拿出手絹,一直給他捂着脖子止血,直到演出結束他纔去醫院,下巴縫了4針。
那時精神食糧更寶貴
秦文虎夫婦的中學時代是上世紀50年代。秦文虎每天早晨從河北區建國道的家裏,和校田徑隊的同學一起跑步到和平區西開教堂後的“男一中”,後來這個同學考上清華大學,成爲一名核物理專家。放學後,秦文虎會去“泡書店”,從光明電影院旁的新華書店到金街上的三聯書店,再到百貨大樓對面的新華書店,走一路,看一路。他說:“那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精神食糧更加寶貴。”
張敏玉說,那時一中上午4節正課,下午一兩節副課或自習課,其餘時間都在課外閱讀、學生社團、各種興趣小組中度過,儘管物資匱乏,生活還算安定,大家文體活動很多。張老師最早的那批學生趕上文革,沒上過多少文化課,上山下鄉的、十幾歲進工廠的都有,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歷,也蹉跎了大好青春。再後來的學生,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升學應試壓力也越來越大,沒時間享受童趣。
張敏玉說:“如果孩子沒有嬉戲的玩伴,沒有共同成長的朋友,就太可憐了!我們幹了一輩子教育,愛孩子,喜歡年輕人,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教育方法和體制也在不停反思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