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援貝寧農業示範中心的自動化籠養雞中心裏,中方專家在指導當地員工照料雞苗。本報記者張建波攝
38年前,中國援助貝寧科威墾區建立;4年前,中國第一個援非農業示範中心在貝寧建成;去年11月底,中國棉花研究專家組到達貝寧,開始進行農機裝配和棉花種子試驗。參與援助貝寧農業項目的中國專家用無私的奉獻和真誠的合作,贏得了當地農民的讚譽。
科威農民胡埃胡表示:“我是個農民,只知道用事實說話,中國人對我們長期無私的幫助和真誠的合作,是對‘中國威脅論’和所謂‘新殖民主義’的最有力的回擊。”貝寧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埃布埃西的話說得更爲形象:“土地不會撒謊,有多少耕耘,就會有多少收穫。”
38年前,貝寧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少當地人靠中國農業技術發家致富
下午3時許,幾名農民正在機房碾米。門外曬場上,埃布埃西搖動着揚場機,汗水爬滿了他的額頭。他瞅了一眼身旁同樣忙碌的農戶,看了看不遠處的中國專家,手一直沒有停下來。
雨季就快到來,新的秧苗已種下,自附近河中引來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周圍數百公頃稻田。稻田裏侍弄秧苗的農民們正盤算着幾個月後將迎來新一季稻米豐收。
這裏是距貝寧經濟中心科托努約150公里的科威墾區。埃布埃西每年都會在科威待上幾個月,從事研究和生產,今年已是他在墾區的第七個年頭。
“中國人幫助開墾墾區之前,貝寧國內種水稻不多,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埃布埃西用手擦了一下額頭,向本報記者介紹說,“現在人們嚐到了種植水稻的甜頭和勞動的快樂。”
科威墾區始建於1976年,自1990年起,中國援貝寧德偉、科威農業技術組便開始在貝寧莫諾省的德偉、祖省的科威兩個墾區工作,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參與墾區經營管理並培訓當地農業技術人員。技術組目前在兩個墾區共有8名工作人員,包括農田水利工程師、機械師、農藝師等。中國援貝寧德偉、科威農業技術組組長張慶玉向本報記者表示,“德偉墾區現採用旱直播栽培技術種植旱稻,科威墾區則通過水渠引水灌溉,每年兩季,並嘗試栽種三季。”
“這周圍原來都是荒地,墾區最早只開墾了96公頃土地用於種水稻,現在已擴大到350公頃。”40歲的科威墾區管委會負責人菲力高興地說。菲力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種水稻,技術都是從中國專家那裏學來的,使用的器械也都來自中國。“管委會現在包括206名男性成員和41名女性成員,所有人都是生產勞動的好手。我們又新買了200公頃地,不少親朋好友和墾區周邊居民來向我們請教水稻種植技術,以前不願吃苦的人現在都辛勤勞動、發家致富。”
47歲的管委會成員胡埃胡給記者算了一筆小賬,他的兩公頃地這一季收穫了13噸稻穀,可以碾出9噸大米,每噸米可賣到30萬西非法郎(約合3800元人民幣)。他說,“中國農業技術讓貝寧農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寶。如今生活富裕了,5個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在自家土地上的勞作,我還用學到的技術指導了墾區外的8戶農民,把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貝寧農民。”
以前,每公頃玉米產量約800公斤;採用中國技術後,每公頃產量增加到了3.5噸
位於賽美市的中國援貝寧農業示範中心距離科托努約半小時車程,該中心是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後中國首批援非14個農業示範中心中第一個建成的,在經歷爲期3年的技術合作期後,已於2013年10月進入轉型期。
“該農業示範中心是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國際農業合作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管理和運營的,我們主要在玉米種植、蔬菜種植和蛋雞養殖3個方向努力”,中國援貝寧農業示範中心主任黃儉平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心先後試驗種植中國玉米品種10個,貝寧當地玉米品種8個,優選國內和當地蔬菜品種10餘個,到目前爲止共舉辦了21期培訓班,累計培訓1331人次。
“21期培訓班當中,我們有8期走出示範中心到現場授課,並在田間地頭進行示範,用整整一天時間傳授關鍵技術點”,黃儉平說,走出去授課不僅受到農戶歡迎,還吸引來很多當地官員和媒體記者。“產量最能說明問題,用中國技術栽種的玉米每公頃產量最高達4.77噸。”
“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間多次接受示範中心的培訓,中國專家工作很認真。”貝寧全國生產者協會聯盟祕書長庫努向本報記者表示,“採用中國技術,我地裏面玉米產量從每公頃約800公斤增長到3.5噸。中國農業示範中心名不虛傳!”
中國援貝寧農業示範中心正在計劃上商業項目,希望在貝寧建起該國首家種雞場。在中心的自動化籠養雞中心,本報記者遇到了正在中心錄製節目的貝寧國家電視臺記者傑羅姆,他和同伴正在拍攝中心剛剛從荷蘭引進的雞苗,並不時向中國專家提出問題。在得知長滿絨毛的雛雞今年7月就能產蛋時,傑羅姆顯得異常興奮。
在即將結束對貝寧的採訪時,中國援助貝寧棉花研究專家組組長吳恩記從博爾古省的帕拉庫給記者打來電話:中國農業專家用滴灌技術在旱季種植的3畝棉花已長到40釐米高,有的已經開花。用中國技術提高貝寧棉花單產,並實現一年兩季的希望已不遙遠。
(本報科托努4月7日電)
掃描二維碼體驗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