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雙聯』聯出魚水深情大夏河頌先鋒壯歌
——追記甘肅省優秀紀檢監察乾部馬維華
他愛笑,笑時眉眼彎彎。
他愛笑,笑容能融冰雪。
他愛笑,笑裡有著太子山的胸襟,大夏河的氣度。
見過他的人,無不被他的笑所感染。化解群眾矛盾糾紛,他耐心地撫平怒氣,笑容溫和;年輕同志犯了錯,他細致地一一指正,笑容和藹;群眾遇到困難找他幫忙,他有求必應,親力親為,笑容親切......
他,就是甘肅省優秀紀檢監察乾部,臨夏州尹集鎮紀委書記、回族乾部馬維華。
然而,2014年1月30日,大年三十這一天,在距離工作地點不到10分鍾車程的古城山上,他窮盡全身力量,為黨和人民站完了最後一班崗。他的笑容也隨之永遠定格在了熊熊的山火中。
大夏河嗚咽,古城山肅立。這個剛滿40歲的河州漢子,用20個年頭,詮釋了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的本色,譜寫了一位堪稱時代楷模的先鋒壯歌。
晴天霹靂!天地無聲,山河失色。
他在大夏河身畔長大,他與它血脈相連,氣質相融。
『調離一年,仍有村民到單位找他』
——他有著大夏河的深情,是人民群眾心中的好書記
農歷正月初四,沈痛的哀思依然密布。
上午10點左右,一名中年婦女來到了古城山下。她踏著大火焚燒過後的草木灰,根據鄉親口裡的描述,一路地尋找。
『我想找到書記倒下的地方。為他燒紙祈福,願他一路走好。』這位婦女名叫秦蓮梅,她家是馬維華在大灘澗村雙聯行動中的聯系戶。
『書記在世的時候,我們無法報答他的恩情。現在走了,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感謝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秦蓮梅今年57歲,患有腦梗塞,兒子患有癲癇。家裡只有丈夫王長壽一個勞動力,生活本就困苦。2013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王長壽不慎摔倒導致顱內出血,光手術費就花了1.2萬元。
就在愁雲籠罩著這個家庭的時候,書記馬維華知道了這件事。當時,他從臨夏縣井溝鄉司法所調任尹集鎮紀委書記一職不到5個月。
『他來來回回家裡跑了好幾趟,除了關心我丈夫的康復情況,親自帶著我去鎮裡,通過合作醫療報銷了3000多元,還幫忙寫援助報告。』最終,在甘肅省委巡視組協調下,秦蓮梅一家從臨夏州民政局領到了大病救助和困難生活補助金1萬元,緩解了生活上的困難。『在別人看來,可能這筆錢不是大數目,但對我們而言,是筆救命錢。』
得到馬維華去世的消息時,秦蓮梅正在和幾位鄰居聊天,『就感覺心咚地一下,直直掉了下去。為了我們家裡的事兒,他一次次跑到州上遞材料、送申請,車費從來都是自己掏,我們給他錢,他不要,請他吃飯,他不吃。如今,他就這麼走了。』
在她眼裡,馬維華是大善人,真正的大善人。
與秦蓮梅一樣,臨夏縣井溝鄉西南莊村的祁滿蘇對馬維華同樣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2012年10月14日,誤入歧途的祁滿蘇刑滿釋放。時任井溝鄉司法所所長的馬維華親自跑到武威接他回家。當他們一起來到祁滿蘇的家時,發現他的妻子已經改嫁,家徒四壁,連睡覺的床板、被褥都沒有。馬維華當即掏出200元錢遞給祁滿蘇,讓他先過日子。
『他還幫我聯系了村乾部,落實我家的耕地。後來還給我送來了床板、被褥等生活用品。』說起曾經對自己有著濟困之情的『馬所長』,這位58歲的漢子,眼裡淚光瑩瑩。『親戚、鄰居都躲著我,可是,沒想到馬所長這麼照顧我。如果我不重新做人,怎麼對得起他啊!』
後來,馬維華多次到祁滿蘇家了解他的生活狀況。在知道他的收入依然沒有著落的時候,馬維華聯系了本鄉一個工程隊,介紹祁滿蘇過去打工。『一個月收入2400元,生活一下子不一樣了。』
一樁樁,一件件,說不盡的感激,道不完的惋惜。馬維華用自己的深情厚誼,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回報著這方養育他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
在身為井溝鄉司法所長的5年時間裡,馬維華參與調處各類大小矛盾糾紛648起,制止群眾性械斗15起,制作矛盾糾紛調解檔案卷宗400多卷,與當地麟雲建材廠簽訂協議,先後安置了18名刑滿解教人員。
『無論多激烈的矛盾,只要有他在,基本都能得到圓滿解決。』與馬維華一起共事了近4年的現任井溝鄉司法所所長王強說,有時候,群眾激動時會說一些很難聽的話,但是從未見他帶過情緒紅過臉,『每次都是非常有耐心地勸導、紓解,只要有他在,多難心的事兒都會以笑聲收尾。以至於他調離一年,仍有村民到單位找他』。
2012年10月,馬維華在調任臨夏縣尹集鎮紀委書記,成為該鎮貧困村——大灘澗村的雙聯乾部後,更是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為民謀福利。
村民所能看見的,是他爭取惠農貸款,動員村乾部帶頭興辦養殖場、改擴建草簾加工廠,就近解決大家的就業問題,增加家庭收入;是他解決了村道路髒亂差問題,改善了村裡的環境;是他為村裡的街道爭取安裝了25盞路燈,讓回家的路不再漆黑......
但是,大家看不見的,是馬書記在這些為民辦的『好事』、『實事』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加班是常事兒,一天總在琢磨著怎樣讓大家富起來,日子好過點。』尹集鎮黨委秘書、紀檢乾部張偉在馬維華尹集鎮任職的這段時間裡,與他在一起的時間最多,『除了村裡的事兒,還有許多紀檢工作要協調處理。』
『全村13個社500多戶2400人,每一戶人家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我在村裡當過會計、主任、支部書記,包村乾部換了一茬又一茬,像馬書記這樣朴實、平易近人、關心群眾的真不多。』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文華說,馬書記幾乎每天都要往村裡跑,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戶戶通』。
『對基層的工作無所不知』
——他有著大夏河的真誠,是年輕人的好導師
與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說,他幾乎無所不知;與他接觸過的村民說,他幾乎樣樣拿手......關於馬維華知識面的廣博,有這麼一個在當地流傳的小故事:在一次村民委員會選舉中,一位鄉乾部問馬維華,村乾部選舉的剩票如何處理?馬維華當時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村民委員會選舉法》的第29頁裡有相關介紹。這位乾部當時不信,結果回去一翻閱,果真如此。這些在群眾中流傳的馬維華的故事,一件件鑒證著人們對他的欽佩之情。
『認識他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就是他對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都很熟悉,基層工作經驗也十分豐富,可以說對基層的工作無所不知。』2009年參加工作的王強是馬維華帶出來的『徒弟』,在馬維華調離後,接了『師傅』的班。
『他是我工作中的導師。』王強說,在平常的工作中,凡是遇到難題去請教馬維華,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他經手的工作,沒有不讓人放心的。』在與馬維華相處的日子裡,他發現,這位平常總是笑呵呵地書記,處理工作一點兒都不馬虎,『每一位村民的信息,都分門別類整理地清清楚楚。由於這些信息特別重要,對於它們的保存也十分慎重』。
『電腦還沒有全面普及到基層政府時,他通過自學第一個學會了電腦的使用以及維修,並不厭其煩地教會了每一位同事電腦的使用技巧。』王強說。
尹集鎮司法所所長馬玉忠之前從事的是會計,對於司法工作不是特別了解。『馬書記來了之後,只要他有空,就會給我一些工作上的指導,有時候甚至專門陪著我一起去現場解決。』馬玉忠回憶道,2012年12月,村民和附近的施工單位產生了矛盾糾紛,情況比較復雜,『書記自告奮勇,和我們一起去了現場,整整一天沒吃沒喝。這件事一處理就是50多天,他每次都陪著去,挨家挨戶聽村民發牢騷講訴求』。
馬玉忠說,讓他受益最深的是馬維華永遠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看見有群眾在辦公室等著辦事兒,他都會關心地詢問下,要辦啥事兒,什麼情況。了解之後,他會馬上和負責的同志聯絡,趕緊先幫群眾辦理。』有好幾次,馬玉忠外出辦事,路上就接到了馬書記的電話,催他快回單位,有群眾在等著。
與馬維華相處了僅5天的尹集鎮黨委副書記周勝利對於這位書記的印象是四個字:朴素、好學。『由於剛來,去他的辦公室的次數不是很多,但是,僅有的幾次進去,他都在學習。不是看書本,就是通過網絡查資料。』
臨夏縣紀委書記唐芳說,設立專任紀委書記、紀檢專乾,是甘肅省紀檢觸角向下延伸的新探索,沒有成法可循。初任尹集鎮紀委書記的馬維華不是紀檢乾部出身,但他勤學善問上手快,辦事踏實公正,很快就打開了局面。尹集鎮紀委也因此成了該縣25個鄉鎮中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獨立查辦過案件的單位。
大灘澗村村民趙尕明說:『村裡修路,書記竟然親自下線,一般人都不懂這個,更何況是位乾部』。
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耳熟能詳;對基層矛盾糾紛處理得妥妥帖帖......這些都與馬維華平時的勤奮好學離不開。然而,作為一個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的乾部,他究竟在『人後』花費了多少時間,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纔有了後來大家心目中的『師者』形象?
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了。
『專門拍蒼蠅的』
——他有著大夏河的風骨,是基層紀檢乾部的好榜樣
『反腐要取得好的成效,避免事倍功半,必須綜合協調解決好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問題。』在馬維華去世前半個月,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身為一名基層紀檢乾部,他時時刻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馬維華走後,同事們整理他桌上的遺物,發現了一份打印版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作為馬維華紀檢工作中的『搭檔』,尹集鎮黨委秘書、紀檢乾部張偉說,鄉鎮紀委過去只有牌子,但一沒專人二沒經驗三沒威望,『剛開始辦案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群眾說風涼話』。但是,與馬書記一起,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
最讓他難忘的一次是有次去韓趙家村一戶村民家。當戶主知道他們的來意後,直截了當地說:『讓縣紀委來查,你們沒那本事』。身為一名年輕乾部,張偉對此話動了情緒,但是馬維華帶著他一貫溫和地笑容說:『你放心,我們就是蒼蠅拍,專門拍蒼蠅的!』隨後,便很有耐心地和戶主侃大山,拉家常。看時機合適,慢慢地轉入正題,核實了相關情況。
蒼蠅拍!說在口裡,記在心裡,落實在行動中。
2013年7月,尹集鎮老虎山村村民聯名向臨夏縣紀委反映,稱村支書、村會計存在挪用救濟款問題。臨夏縣紀委受理後,責成尹集鎮進行調查處理,馬維華接手了此事。
有人好心勸誡他:『你剛來鎮上不久,以後還要工作,為了前途,盡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回答他的,是馬維華的斬釘截鐵:『怎麼能這樣說呢,作為紀檢乾部,我們必須要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組織給我安排這份工作,是對我的信任,我要對得起這份工作』。
張偉說,為了調查清楚事件真相,馬維華經常是早上9點就深入到村子裡搞調查,中午往往錯過了吃飯時間,他要麼就吃大餅,要麼就吃桶泡面打發。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最終將群眾反映的問題調查得水落石出。兩名村乾部因違反有關規定,被給予留黨查看的處分。
同年11月,韓趙家村的100多名群眾聯名到尹集鎮上訪,反映村黨支部書記辦低保時優親厚友、吃拿卡要,要求撤銷其職務。馬維華主動放棄節假日,早出晚歸,挨家挨戶走訪,最終查清了事情真相,村支部書記引咎辭職。
張偉說,每一次去村裡走訪,馬書記都從不吃群眾一口飯,不拿群眾一樣東西,『經常這樣一整天不吃不喝,很容易落下胃病,但是,從沒聽馬書記為此抱怨過一句。』
馬維華對待違紀村乾部毫不手軟,對待違紀鎮乾部亦是如此。在任職的1年多時間裡,他將中央的八項規定等黨內規章條例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對4名無故曠班的鄉鎮乾部進行談話誡勉,對所接的6起群眾信訪案件全部做了實地調查和處理。
在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還未完成的《村乾部履職承諾書》。按照他的設想,村乾部要在工作、服務、紀律等方面做出公開承諾,寫明『不兌現承諾就引咎辭職』後張貼公布接受監督。
隨著他的突然離去,它們的命運亦成了未知數。
『頭也不回地,衝向了著火點』
——他有著大夏河的赤膽,是河州大地哺育的好兒子
『我在後面追著喊,「馬書記,馬書記,你慢點跑」,可是他扛著滅火器,頭也不回地,衝向了著火點。』1月30日,接到火災通知後,周勝利和馬維華坐同一輛車到達古城山下,『我們這輛車共坐了6個人,車一停,馬書記就扛著滅火器第一個衝上了山坡,我緊隨其後下的車。』
『我的個子比書記高,年齡比書記小,約莫200米的山坡,爬起來都吃力,可是,書記卻在前面跑得特別快,我怎麼追也沒追上。』回憶起火災當日的情景,一直跟在馬維華後面的周勝利言語中難掩自責,如果當時能跑在書記前面,如果呼喚他的聲音再大點,如果知道他的身體狀況......
可是,沒有如果。
有的是沈痛的現實,馬維華在撲火十分鍾左右,突然一頭栽倒在了地上。
離得最近的尹集鎮乾部馬蛟最先看見了,他跑到跟前時,發現馬維華臉色發紫,大口喘氣,雙拳緊攥,全身蜷曲。『我們幾個使勁兒喊「馬書記,馬書記」,就是得不到回應。』
『我只知道他有腎炎,愛出虛汗,不知道他的身體還有其他狀況。』同在火災現場的馬玉忠不敢相信平日裡親切和藹的『馬大哥』就這麼走了,『中午來我辦公室,看見小孩在寫作業,臨走時還叮囑「你爸爸不容易,要好好學習」』。
馬維華的『老』同事王強在同一天上午剛和他通完電話,『我說我今天值班,他說他也在值班。』王強沒料到,一掛電話,即成永別。
大灘澗村村民趙尕明說,此前一天,馬書記拿著一疊森林防火宣傳材料,來到村裡挨家挨戶分發張貼。趙尕明沒想到,這一面,竟成最後一面。
最為震驚和悲痛的,莫過於馬維華的妻女。
馬維華的妻子馬玉梅說,結婚15年來,他們很少一起逛商場,他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擔任紀委書記之後,就更加忙碌了,經常是天不亮離開家門,晚上很晚纔回來,一年當中吃頓團圓飯的機會都很少。馬維華去世前一天是他的生日,他本打算在自己40歲生日請全家人聚聚。『我便給公公和小姑等親人打了電話,沒想到那天晚上,他值班沒能回家。』這未能完成的心願,成了一家人終身的遺憾。
『我經常夢見爸爸像以往下班回家,摸著我的頭問「作業做完了嗎?」「今天課上得咋樣?」』12歲的女兒馬慧是馬維華最疼愛的親人之一,她一直無法接受爸爸離去的事實。『下班早的時候,我們叫馬書記一起出去轉轉,他總說要回去陪女兒寫作業。』馬蛟說。
領導、同事、朋友、親人......任誰也不甘心,這麼恪盡職守,這麼平易近人,這麼樂觀豁達的好乾部、好同事、好朋友、好親人,以這樣一種猝不及防的方式與大家陰陽永隔了。
他一心想著,山上有林區,山上有20餘戶村民。
他一心想著,要快跑,快跑,要趕在山火前面。
他一心想著,林區不能著火,村民不能受損。
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長期加班加點的工作,長期不規律的飲食和休息,身體已經亮起了紅燈。
為他接診的醫生說,他是因為劇烈運動,導致心肌缺血離世的。而這,與長期過度勞累不無關系。
他生前,群眾事,無一日,無一次不操心。趙尕亮說,村裡修路,他趕過去幫忙;村民亂扔垃圾,他一個個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裡;村裡誰的養老保險沒時間辦,他弄好了送過來;村裡誰家的房子成了危舊房,他幫忙申請改造款;村裡播種了,他幫著播種;村裡收割了,他幫著收割......
『雖然纔相處一年多時間,但是沒有哪個乾部,像他那樣了解我們村裡的情況。』大灘澗村村民李二虎說,大到村級產業,小到村民的身份證號,『馬書記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在撲向山火的前一刻,他正在起草大灘澗村60歲以上老人摸底調查表,他的桌子上,還放著一本沒來得及交給本人的農村低保證......
然而,書記就這樣,在救火第一線,倒下了。
農歷正月初一,馬維華過世第二天。按照回族的風俗,家人為他舉行了簡單的葬禮。十裡八村的村民聽見消息後,托回族代表,表達了心意。
沒能與鄉親們一起,在馬維華的葬禮上,帶去自家的心意,是秦蓮梅至今最為後悔的一件事兒。
正月初四,她來到了古城山坡,在淒淒山風中,獨自『送』了書記一程。
書記,走了,帶著他未竟的心願,未完成的事業,未實現的理想,帶著河州人民深深地不捨,永遠地閉上了那雙總是含著笑意的眼睛。
書記,沒有走遠。他是大夏河的兒子,他的一腔赤膽忠心,早已融入大夏河水,哺育無數河州兒女茁壯成長......
書記,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