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日前,天津大學參與的“大功率抗結渣生物質固氣複合燃燒技術及裝置”通過了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主持的成果鑑定。鑑定結果顯示,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標誌着我國在根治燃煤排放方面獲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對根治我國霧霾“元兇“、發展新能源產業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技術由江蘇東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天津大學、東南大學歷經數年攻關而成。據聯合擁有該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天津大學環境學院科研團隊介紹,該技術獨創了生物質成型燃料(BMF)抗結焦添加劑,解決了秸稈富含鉀鈉、灰熔點低、容易結焦的難題;開發了固氣複合燃燒技術,克服了生物質氣化過程中易產生焦油的缺點;開發了BMF雙層連鎖投料裝置,有效解決了傳統投料裝置會產生回火、倒煙的問題。具有操作簡單、使用可靠、單機功率大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石化、建材、冶金、熱電等行業。
近年來,隨着霧霾在全國大範圍的肆虐,已成爲全民關注的“心肺之患“。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對大氣灰霾的觀測結果分析認爲,北京大氣灰霾主要形成於周邊工業燃煤污染排放輸送,北京治霾重點應削減周邊燃煤排放。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也曾坦言,導致今冬時節空氣質量較差的原因,主要是燃煤污染。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和部分城市每年農業、林業廢棄物,如秸稈的無組織燃燒,既浪費了資源,又加速了空氣污染,也是霧霾天氣的”元兇“之一。
能否變廢爲寶,用生物質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化應用?岑可法院士表示:成功開發的大功率BMF燃燒器一舉兩得,既可實現量大面廣的秸杆資源化利用,使我國農林廢棄生物質資源的深度開發成爲現實,也使生物質能源替代了中小鍋爐燃煤等石化能源成爲了可能。“該項技術不論是從源頭的材料收集到中間的鍋爐供熱,還是到尾部的廢氣排放與治理都很系統性地顧及到了。”
據悉,生物質能源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歐洲國家使用生物質燃料已很普遍。生物質成型燃料具有的優勢爲:含硫極低,燃燒時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硫;燃料中含氧38%,燃燒時耗氧量低,產生的氮氧化合物較少,生物質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構成自然界碳循環,實現了碳零排放;熱值高,熱值在3900至4800kcal/kg,可媲美化石燃料;總量大,原料供應基本不受地域限制,特別適合於傳統能源缺乏地區;可再生,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可保證能源的永續利用。
多年來,天津大學致力於生物質能源研究,在生物質等固體廢物的熱化學轉化與處理、生物柴油的生產與應用研究、先進的能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及大氣污染物的防治與控制等領域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大功率抗結渣生物質固氣複合燃燒技術及裝置”天津大學研究團隊表示,將進一步擴大該技術的產業用戶羣,從在賓館、飯店小範圍使用推廣至城鄉供熱;繼續完善該技術和裝置,並逐步生成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