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日前,天津大學參與的“大功率抗結渣生物質固氣複合燃燒技術及裝置”通過了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主持的成果鑑定。鑑定結果顯示,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標誌着我國在根治燃煤排放方面獲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對根治我國霧霾“元兇”、發展新能源產業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天津大學環境學院科研團隊介紹,該技術獨創了生物質成型燃料(BMF)抗結焦添加劑,解決了秸稈富含鉀鈉、灰熔點低、容易結焦的難題;開發了固氣複合燃燒技術,克服了生物質氣化過程中易產生焦油的缺點;開發了BMF雙層連鎖投料裝置,有效解決了傳統投料裝置會產生回火、倒煙的問題。具有操作簡單、使用可靠、單機功率大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石化、建材、冶金、熱電等行業。
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對大氣灰霾的觀測結果分析認爲,燃煤、秸稈的無組織燃燒也是霧霾天氣的“元兇”之一。岑可法院士表示:成功開發的大功率BMF燃燒器一舉兩得,既可實現量大面廣的秸稈資源化利用,使我國農林廢棄生物質資源的深度開發成爲現實,也使生物質能源替代了中小鍋爐燃煤等石化能源成爲了可能。“該項技術不論是從源頭的材料收集到中間的鍋爐供熱,還是到尾部的廢氣排放與治理都很系統性地顧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