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最近幾天,市場上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贖回方式等陸續出現變化,此前“高收益”、“便利性強”的光環也隨着市場逐步成熟而逐漸褪去。消費者的互聯網投資也隨之迴歸理性,不再只看中收益,而是更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產品。
收益和便利均“打折”
“收益率最低已經降到過5.35%了,還不如銀行賣的理財產品高呢!”從去年就開始購買餘額寶的戴女士對記者說。她告訴記者,去年餘額寶剛推出時收益率很高,當時她甚至將銀行的理財產品贖回來放到餘額寶裏,賬戶金額最高曾達到30萬元。不過,近段時間互聯網理財的收益一路下滑,餘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繼3月跌破6%大關後,4月更是跌入了5.3%,微信理財通、蘇寧零錢寶等類似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甚至跌到5.1%。
另一面,互聯網理財產品當天贖回、當天到賬的便利性賣點近日也發生了變化。幾天前,微信理財通發佈新的規則,當日到賬的“快速贖回”方式將不能享受當日的收益。若想保留當日收益則需要選擇“普通贖回”方式,該方式只能“T+1”(即第二個交易日)才能到賬。餘額寶方面對於“實時提現”也開始有限額,根據提現的目標銀行不同,每天單筆最高提現額從5000元至10000元不等,只有個別銀行支持單筆最高5萬元的提現額度。
適合閒散資金投資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在收益和便利性都大打折扣之後,很多消費者選擇了“撤離”,也有不少消費者選擇了分散投資。去年纔開始嘗試投資理財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經過多半年互聯網理財的經歷,他對理財有一些認識,現在他把餘額寶裏的10萬元“大頭兒”都提了出來,在銀行買了年化收益5.9%的理財產品,在餘額寶裏只剩下1萬元左右的“零頭兒”。
對此,一家互聯網理財平臺的負責人分析,上市時短期出現的“高收益”,使得很多缺乏理財經驗的消費者,尤其是一些剛嘗試理財的“80後”和“90後”,把它當成長期投資的產品,把銀行里長期不用的大額資金甚至定期存款都投了進去。其實,針對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動用的大額資金,市場上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都比互聯網理財產品高。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特點都體現在閒散資金的歸集功能上,與活期存款相比,其靈活性和收益還是比較有優勢。因此,更適合用來管理平時經常流動的小額閒散資金。本報記者劉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