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對消費領域維權成本進行大量網絡調查之後,天津市消費者協會等36省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聯合發表了消費維權觀點:信息不對稱推高維權成本。
據瞭解,此次調查由天津、北京、上海等36省份消協(消委會、消保委)發起,涉及到網絡購物、通信、食品餐飲等14個行業和領域。基本覆蓋了百姓消費生活的主要方面。截至目前,共有近15.4萬人次參與調查。
維權時間
45.1%表示解決投訴需要一個月以上
在參與調查的人員中,81.9%的被調查者表示,過去一年當中遭受過侵權。
關於“解決投訴一般需要多長時間”這個問題,45.1%的被調查者表示,解決投訴需要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
維權成本
39.3%認爲維權成本超過商品或服務價格
39.3%的被調查者認爲,維權成本超過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哪些行業維權成本高?被調查者中,89.8%認爲是食品餐飲,84.7%認爲是醫療衛生,80.7%認爲是互聯網金融,62.5%認爲是旅遊,53.1%認爲是教育,50.2%認爲是電子商務,49.1%認爲是汽車,42.1%認爲是物流快遞。
投訴渠道
消費者首選“向有關部門投訴”
消費者通常選擇哪種維權渠道進行維權?對於這個問題,“向有關部門投訴”成爲被調查者的首選,找經銷商理論、向媒體投訴、向法院提起訴訟等也是被調查者最常選擇的維權渠道。
網絡購物
“實物與網絡描述不符”最騙人
消費者網購時無法直接接觸商品,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頻發。調查發現,在網購侵權行爲中,實物與網絡描述不符佔42%;承諾七天無條件退貨,待消費者收到商品後賣家反悔佔24%;個人信息被泄露佔24%;網站單方面取消訂單佔10%。
27%的被調查者認爲在維權時難以找到有效的法律依據,24%的被調查者表示存在鑑定難和舉證難等問題,另有26%的被調查者認爲網購維權渠道不暢,導致投訴解決困難,23%的被調查者認爲有關部門保護力度不夠。
互聯網金融
收益往往與預期存在較大差異
互聯網金融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互聯網金融在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支付環境和較高的理財收益的同時,也隱藏着不少風險。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風險提示不充分、收益往往與預期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互聯網網貸平臺跑路、網上木馬病毒盜取消費者網銀資金事件也時有發生。然而,由於互聯網金融維權環節多、舉證難,往往難以及時找到侵權人,導致互聯網金融維權成本高企。
由此,天津市消協等36省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發佈消費維權觀點:互聯網金融能否防控風險和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有效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在互聯網時代,應該以金融消費者權利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體系。從事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或互聯網企業,應該堅持恪守金融風險的底線原則,杜絕利用自身的業務優勢和技術優勢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利用自身優勢地位擅自動用客戶資產或泄露客戶信息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