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舌尖上的中國2》
『胃口』變大啦
吃貨們的福利來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於本周五(18日)晚9點CCTV-1播出。對於是否能在深夜『解饞』滿足大家的『食欲』,總導演陳曉卿說,美食是一個特別私人的東西,你覺得解饞的別人不一定解饞。而且,在第二部中也展現出了導演組更大的『野心』,透過美食,還描繪了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合。
觸碰更多社會內容
《舌尖》第一季大火之後,接下來做《舌尖2》似乎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但在陳曉卿看來,《舌尖2》希望傳達出一些『更在意』的東西。『除了介紹中國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好吃的,能夠看到我們熟視無睹的一些事?』生活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經歷著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因此,《舌尖2》比《舌尖1》更多地觸碰了社會層面的內容。
《舌尖2》中涉及不少2012~2013的熱點話題,比如切糕、藝考、富士康,這些關鍵詞都以巧妙的方式被『植入』到片中,這樣透過美食看到的現實纔更有質感。每一個美食都會承載著兩個主題,比如紅燒肉是一個主題,但是用紅燒肉來講家常菜,家常的主題是一個更大的主題,裡面包括家庭成員各自之間的關系。
敘述風格更加『有個性』
《舌尖2》涉及300餘種美食,拍攝了150多個人物。據陳曉卿介紹,他希望通過《舌尖2》,詮釋一道道美食背後的人文風情,進一步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
與《舌尖》第一季相比,《舌尖2》的敘述風格也更加個人化,每一集都多多少少帶有各自導演鮮明的個人風格,而這也正是陳曉卿所提倡的。每個導演在拍每道食物之前要做很多功課,每個人光買書就差不多花了一兩萬塊錢,其中要學習的不僅是美食,還有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
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
當年《舌尖》第一季播出了綏德『黃饃饃』,老黃和『黃饃饃』一起火了,新一季仍會有一些特別的人物。
尋找人物也成為拍攝中最繁重的工作,而導演組『找人』也沒有任何訣竅可言,就是直接到民間去找。陳曉卿說,《舌尖2》有一集講蜂蜜,主人公是四川樂山的一對養蜂夫妻。導演為記錄他們養蜂的故事,從樂山到秦嶺,再到甘肅山丹牧場,前後跨越6個月,與他們一起風餐露宿,甚至坐在卡車車斗上行程2000多公裡。『這種游牧式的養蜂方式我小時候見過,現在有機會把這個事情拍出來,通過食物展現出來,其實也是一種思考個體命運的方式。』
總導演評論音軌
《舌尖2》是在類型化方面的創新,每一集都希望在統一的影像風格之外,做個性化的嘗試。
比如,《腳步》一集主要借鑒公路電影的風格;《家常》中部分故事的場面調度和人物關系表現,使人聯想到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以及李安的《飲食男女》;《相逢》一集由於涉及歷史性題材,借鑒葡萄牙大師奧利維拉的電影《我要回家》,用一種返璞歸真的敘事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縱橫捭闔;《秘境》追求的是BBC和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品質;分集《三餐》則更出人意料地將目光投注於社會事件,風格冷峻,宛如一部《60分鍾時事雜志》,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