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古人常懷的詩意,早就變得不實用了。但是,人之爲人,總要有那麼一點跳脫於世俗生活的精神支點,它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願景,也可能是一種未來。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承載了我們內心深處最寶貴的詩意。生活越不易,越要擁抱它,因爲詩意地棲居,始終是人類的追尋。
被踐行的詩意
身處都市生活中的你,是否依然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棲居?
最近有一對“80後”夫妻成了不少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原因是他們倔強地走出城市,走進山村,在自己營造的“世外桃源”自給自足地生活了3年。
在嶗山的一個村子裏,出生於1989年的唐冠華和妻子邢振一起創建了名爲“自給自足實驗室”的天然模擬生活區,裏面的“裝置”都是爲了解決基本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有發電機、污水淨化器,甚至還有滾筒洗衣機。當然,“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不乏艱苦,3棟簡陋的小房子,一塊不到30平方米的小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對於城市裏長大的年輕人來說委實不易。也正是在這樣的艱苦中,唐冠華和邢振學會了都市青年或許終生難以接觸到的基本生活本領,築屋、耕作、紡織……他們的目標是製作一本《自給自足手冊》,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社區。
唐冠華和邢振的生活之所以讓人羨慕,不僅因爲他們擁有享有詩意生活的理想,更因爲他們有把這種理想變爲現實的勇氣。都市生活越忙碌、壓力越大,這樣的詩意越可貴。
被放逐的詩意
如果你自己開車,相信諸如車停路邊被劃傷之類的事,一定聽得不少。最近一起“劃車”事件再次引起了網友關注。
4月1日,魯先生和朋友相約在四川瀘州蜀瀘大道吃飯。吃飯前,兩人把車停在路邊,吃完飯出來,卻發現兩輛車都掛了彩,車身各有一道深深的劃痕。警方調取監控錄像後發現,劃車的居然是一名停車收費員。證據確鑿,停車收費員承認了自己的行爲,而至於爲何劃車,理由卻是“心情不好”。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不良心態隨處可見。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面對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怎樣疏通、怎樣安撫自己,越來越成爲一門重要的學問。是肆意發泄戾氣,還是牢牢擁抱內心那一抹善良溫存的詩意,這不僅關係到我們個人的生存狀態,更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前景。
被憧憬的詩意
又到了小學入學前夕,又到了家長們“蠢蠢欲動”的階段,又到了各種擇校亂象此起彼伏的時期。
最近各大升學論壇的政策帖、學區房帖、家長經驗交流帖之間,時常夾雜着“重點小學名額”的字眼,發帖人多簡短註明:“需要××區重點學校名額的家長,可進××羣,或加QQ號×××。”這些“幼升小”的羣裏,小到幾十,大到幾百號的家長熱烈探討各式升學相關話題,每個羣裏都混雜一些“黃牛”,告知家長他們手上有一些“名額”,並且明碼實價,就北京而言,海淀重點小學30萬,西城重點小學19萬,東城重點小學16萬……由於有需求的家長多,名校名額少,擇校“黃牛”的生意還真是成了賣方市場。
社會上存在的這些亂象,反映出教育資源不均衡給老百姓帶來的焦慮。
教育是具體的,教育的意義卻是詩意的、關係民族未來的。如何讓每個孩子都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如何真正讓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只有解決了這個具體的、現實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才能抵達充滿詩意的彼岸。
《人民日報》( 2014年04月17日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