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建設美麗天津,美麗鄉村是必不可缺的一環。現代農業豐富了市民的餐桌,鄉村遊爲市民週末休閒增添了好去處……城鄉一體化日益緊密的今天,津城農村的發展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014年本市農村工作有哪些重點工作,市民關心的菜籃子工程、津郊綠肺等建設有哪些進展,針對這一系列市民關心的民生焦點,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張國慶接受記者專訪,一一作答。
記者:今年本市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有哪些新動作?
張國慶:2014年本市農業農村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重點領域改革,今年我們重點抓四項改革。一是確權頒證促流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選擇一個區縣全面推開,在其他區縣各選擇一個有條件的鄉鎮進行試點。二是培育主體促增收。新增合作社1000家,全市合作社總量達到6000家。穩步推進家庭農場發展,健全完善家庭農場的配套扶持政策,培育20家示範家庭農場。擴大地產農產品直供直銷規模,全市直供直銷點累計達到300個以上。三是抵押融資增投入。加快村鎮銀行發展,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建設,增設金融服務站260個以上,累計達到1100個。四是集體股改賦權利。
記者:本市現代都市型農業今年有什麼新工作?“放心農產品”工程有何新內容?
張國慶:今年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主要抓四項工作,一是把提高農產品安全供給能力作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加快推進100個萬畝糧棉高產示範基地、55個肉蛋奶養殖基地、22個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40萬畝放心菜基地和40萬畝優質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完善提升農業物聯網平臺應用功能,加強在病蟲害防治、農機調度、奶牛養殖等方面應用,拓展農家樂、漁家樂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內容。完善10個試驗基地建設,篩選建設新一批試驗基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建設。四是大力實施“放心農產品”工程。新建10萬畝放心菜基地,累計達到30萬畝。
記者:本市“鄉村遊”今年有沒有新內容?
張國慶:今年,我們將結合農業功能拓展,把農業發展與旅遊業、許多服務業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協同推進。鄉村旅遊業發展方面,我們已經制定了休閒農業“9123”三年載體建設計劃,規劃建設9條休閒農業精品觀光路線,培育認定10個市級休閒農業示範園區和200個市級休閒農業特色村點,改造提升3000戶農家樂經營戶。今年,重點推進農家樂組織經營方式創新,支持農家樂聚集村建立合作社,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展農家樂,指導舉辦薊縣梨花節、七裏海河蟹節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節慶活動。在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拓展方面,我們今年還將啓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6211”三年提升計劃,圍繞糧油、蔬菜、肉食、奶製品、水產品、果品6個主導產業,規劃建設2個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引進提升1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發展10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今年,啓動薊縣、靜海2個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改造提升30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認定3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記者:“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市農委承擔工作很多,這方面今年有哪些要做的?
張國慶:今年重點一是實施清潔村莊行動。推進農村衛生淨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整體靚化,着力解決村莊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環境清整和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全年建成清潔村莊2000個以上,完成全部任務的60%以上,力爭達到70%。二是實施綠化美化行動。按照“生態、大綠、自然”的總體要求,加大重點區域植樹造林力度,提高綠化美化水平。全年完成造林26.5萬畝,“一環兩河七園”綠化造林3.28萬畝。加快推進郊野公園,完成東麗、西青郊野公園一期工程建設。三是加快美麗村莊建設。大力推進美麗村莊建設,建成美麗村莊150個,其中,完善提升美麗村莊15個,普惠新建美麗村莊135個。三是完成好清新大氣和清水河道行動中我們承擔的任務。主要是推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抓好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啓動秸稈收儲與固化成型燃料示範項目。完成265個養殖場糞污治理任務。
記者:今年在改善本市農村民生方面有哪些要做的工作?
張國慶:一是推進農民收入倍增工程。制定實施《2014年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民就業創業扶持力度,新增轉移就業農民力爭達到10萬人。二是加大對農村困難家庭幫扶力度。繼續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工程。積極幫助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5000元的農戶就業增收,重點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業創業、發展設施農業等措施,全年幫扶3000戶低收入農戶建立長效增收渠道。三是加快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是積極與市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加快農村連鎖配送中心、村級便利店和食品安全示範點建設,提高村級便利店網點覆蓋率和連鎖配送率,解決“購物難”的問題;加大村衛生室建設力度,健全規範藥品配送渠道,解決“看病難”問題;積極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新增延長調整公交線路,提高線網覆蓋率,解決“出行難”問題。(記者彭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