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開欄語
天津濱海新區,中國北方經濟最爲活躍的區域之一,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8020.4億元,較2009年的3810億元增長了1.1倍,連續多年領跑環渤海經濟圈。高效果敢的政府、銳意創新的企業、默默耕耘的勞動者,一代又一代的濱海人用辛勤的汗水擎起了濱海新區的一片藍天。
2014年,伴着京津冀一體化的春風,濱海新區又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這一背景下,每日新報策劃推出了大型主題訪談欄目——“誰在影響濱海”。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半年的時間,深入濱海新區,探訪推動新區發展的政府部門、知名企業以及普通百姓代表。瞭解濱海,我們現在出發!
新區經濟發展逆勢而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城市載體功能全面提高;民生工程遍地開花,社會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文化發展雙輪驅動,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
濱海新區自2009年設立行政區以來,通過幾年的發展,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統計,全區生產總值由2009年的3810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8020.4億元,增長了1.1倍,年均增長2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實際利用內資等方面年均增速全部超過20%。預計到2016年,新區全區生產總值將超過1.2萬億元。新區改革發展的成就市民有目共睹,未來建設藍圖更加讓人振奮鼓舞。
日前,新報就當下濱海新區加快開發開放進程中的一些重點問題專訪了天津市副市長、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宗國英。
談京津冀一體化
濱海新區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從加強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到新區借重北京資源戰略,再到深化京津冀經濟協作,多年來,京津冀合力發展的概念已悄然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座談會上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的重要戰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規劃也逐漸清晰,在此過程中,濱海新區作爲天津市經濟發展的龍頭區域,將實施多項“招法”,承接北京部分資源。
記者:請宗副市長談一下,未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濱海新區將扮演什麼角色?
宗國英:我認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天津面臨的一次重大歷史性機遇,也是濱海新區難得的發展機遇。實際上,自去年以來,濱海新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雙城記的要求,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合作機制,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產業發展互補互促,推進資源要素對接對流,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大氣、水污染治理聯防聯控,促進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我認爲,從表面上看,京津冀一體化是經濟功能合作一體,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意義,更深的是涉及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探索。2005年濱海新區上升爲國家戰略,此次總書記提出了京津冀地區要實現經濟協同發展,對濱海新區來說又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僅僅會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對整個環渤海也會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記者:在您看來,京津冀一體化工作將從哪些方面入手?這項戰略將給新區未來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宗國英:疊加優勢、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合作共贏的關鍵。我們目前需要做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一個整體的、宏觀的規劃方案,而不是站在單一的地理位置規劃。二是重新界定京津冀的功能定位。比如,天津的城市定位是北方經濟中心、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現代製造業基地,原來的一些定位可能需要隨之調整,北京和河北也應該做相應調整。三是大交通要暢通。比如從首都機場到天津機場的線路建設,可以疏解首都機場客流,目前從北京到天津,京津塘高速公路已遠不能滿足現有需要,是否需要儘快擴建,是否可以考慮將兩地的貨車調整到京津二線等。四是要解決公共配套問題。將一些好的政策向天津和河北傾斜,這樣才能真正疏解首都的功能。從我們自身來說,要成爲承接地和疏散的地方,還要着力做好自身的工作,滿足接納首都轉出功能的條件。
對於新區來講,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一是濱海新區要圍繞先行先試、創新合作提升京津冀大物流通道,積極推動建立天津海空港與北京、河北的口岸通關聯動機制,完善對京冀人流、物流、商品流、資金流的綜合服務功能。二是依託未來科技城打造京津科技合作帶。三是以中心商務區爲載體加強與北京的金融合作。四是以臨港經濟區爲載體,打造京津冀製造業的合作平臺,發展高端製造業和重型裝備製造業。五是深化京津冀環境治理與文化旅遊合作,建立污染物排放預警和治理合作機制,共同設計京津冀旅遊精品線路,深化商務會議、展覽、各類高水平論壇等方面合作。
談經濟建設
近年來,新區經濟逆勢而上,始終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八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聚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項目好項目的引領和拉動作用,截至目前,新區已在八大支柱產業方面聚集了空客A320、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華大基因等一大批優質高效的好項目。它們的進駐不僅完善了相關產業鏈條,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產業集羣。
記者:今年,新區在經濟建設方面將有哪些大項目好項目上馬?這些大項目將對新區的經濟拉動起到哪些作用?
宗國英:在經濟建設方面,促進製造業提質增效,引導現代服務業加速聚集是今年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爲此,今年新區將全力推進中俄煉化、大衆變速器、中石化LNG等160個重大製造業項目建設,新開工騰訊科技、英利光伏電池等140個重點項目,不斷強化產業集羣優勢。啓動建設浙大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和國防科大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促進100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同時,加快建設八大商圈和五大旅遊景區。
我認爲,實體經濟是濱海新區的優勢所在、希望所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實現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撐。今年,濱海新區將以提升產業聚集功能爲核心,加快功能區開發建設與轉型升級,打造經濟發展強大引擎。我們正在圍繞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抓緊繪製兩張圖,一張是產業譜系圖,畫出所有現代產業的關聯鏈網圖,這裏面既包括新區已有的八大優勢主導產業,也包括將在未來積極佈局的新興產業,找出每條產業鏈的高端領域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爲調整產業結構提供系統化指導。另一張是產業佈局圖,就是要爲產業譜系圖中的每個產業找到空間載體。以這兩張圖爲指引,我們將建立存量資源庫、招商目標庫兩個庫,有針對性地推動存量企業增資增項,引進更多搶佔行業制高點的優質項目、龍頭企業,促進支柱產業向上下游延伸、同類企業和相關產業橫向協同發展,加快建設10個國家級、市級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構築24條高端製造業產業鏈,打造一批直接服務於高端製造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通過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強產業集羣優勢和整體競爭力。
談文化發展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以建設富有創新活力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強區爲目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着力推進文化大繁榮,文化軟實力正成爲濱海新區的一張新名片。
記者:濱海新區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宗國英:談到文化軟實力問題,我想說,濱海新區的文化軟實力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濱海精神的引領作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國家的重大戰略,200多萬新區人民共襄盛舉、拼搏奮進,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我們總結和提煉“濱海精神”,就是要尋找支撐着新區開發開放的思想因素,弘揚這些精神,使其在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開放創新,引領未來”八個字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濱海新區多年來發展的精髓所在。“開放創新”,鮮明地表達出濱海新區的人文關懷和精神特質;“引領未來”,則表達出濱海人“敢爲人先”的價值追求和“不懈進取”的精神風貌。實踐證明,濱海精神在新區開發開放中發揮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引領作用。
二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在文化事業上,我們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爲着力點,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項目,確保每個街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有不少於1000平方米、每個居民社區服務站不少於200平方米的文體用房面積,形成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我們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吸引大批國際高端文化企業進駐新區,建立起“一區多園”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目前,濱海新區已有文化創意類企業近4000家。其中,資產過10億元的企業19家,資產5億至10億元企業10家。
談民生工程
打造“和諧社會的首善區”是溫家寶對新區寄予的厚望之一,據瞭解,近年來,新區超過八成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項目。去年新區還制訂出臺了“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將籌措300億元實施259個民生工程項目,補齊新區社會事業短板。
記者:今年,新區還將有哪些民生項目上馬?
宗國英:我認爲,民生工程方面,教育事業要優先發展,按照計劃,今年新區還將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00所,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其次,醫療衛生服務也要不斷加強,目前,新區已開工建設了天津醫科大學中新天津生態城醫院、空港國際醫院等項目。保障性住房是老百姓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羣衆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截至目前,新區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812.9萬平方米,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爲落實國家對新區功能定位,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濱海新區又實施了“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十大民生工程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住房保障、生態環境、交通體系、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創新等十個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是依據十大民生工程的主要內容制訂的政府投資項目計劃,選擇一批人民羣衆看得見、摸得着、迫切需要並且有利於提升新區服務功能的社會事業和民生領域重點項目,通過多種籌資渠道先行建設。
記者:一批民生工程集中鋪開,新區居民的生活將會有哪些改變?
宗國英:2010-2013四年間,我們堅持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連續實施20項民心工程,把8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領域,羣衆生活明顯改善。說到改變,老百姓生活中的很多服務設施都有所完善和提高。比如,新區的公共交通環境方面,截至目前,濱海新區的公交線路已經達到81條,新開提升公交線路63條,更新節能環保車1221部,新建改造首末站16座。新建7個街鎮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和改造171個社區服務站。今年3月,新區陸續啓動建設第一、第二、第三老年養護院和貽芳託老所,同時,雲山道小學、大港老年大學、陽光家園第三託養康復服務中心等項目也都開工建設,此後,還將陸續開工建設一批社區商業中心、菜市場、人行天橋和停車設施。這些設施投入使用後,新區羣衆生活將更加便利。
談美麗發展
對濱海新區,習近平總書記充滿期待地指出,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先行先試重大改革措施,努力爲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四年來,濱海新區連續開展了大規模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對全區的道路、社區、河道、綠地、公園進行了系統改造和提升。經過幾年的努力,濱海新區的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得到了羣衆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記者:請您具體介紹濱海新區開啓“美麗發展”新模式後的發展目標和措施?
宗國英:濱海新區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爲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成立以來,在推動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時,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功能的提升。過去四年,我們累計投資405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提升,相繼建成了國際郵輪母港、天津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濱海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地鐵9號線、津秦客運專線濱海段等重大交通設施。實施212個節能項目和135個污染物減排治理項目。新建改造8座污水處理廠,全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5萬噸/日。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經達到92.7%。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隨後,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美麗天津建設綱要》,提出具體目標、明確重點任務。我們濱海新區也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制定了《美麗濱海建設綱要》,下更大力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打造美麗濱海。計劃到2016年,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比例力爭降至53.4%以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PM2.5年均濃度較2012年下降20%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8%。到2020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建成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高標準的城市管理是打造美麗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持續不斷地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提升港口、車站周邊等城市窗口地區的管理水平。強化對建築工地、運載車輛、散料堆場的專項治理。在更大範圍內推進城區道路和居民社區綜合整治,着力將於家堡、響螺灣、海河兩岸打造成新區標誌性景觀,成爲新區推進“美麗發展”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