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遵循市場規律,不破不立,先破後立,十年來,全市累計退出劣勢企業1600多戶,國有資本從29個行業整體退出或退出控股地位,資本集中度由70%提高到86%
-劣勢困難企業退出,職工利益得到保障。市國資委提供數據顯示,近幾年,退出企業職工信訪批次下降80%以上,人次下降90%以上
天津北方網訊:2014年2月11日,香港,資本市場傳來喜訊,濱海投資有限公司從創業板成功轉至主板。“華麗轉身”、“鳳凰涅槃”,香港媒體對這家來自天津的企業在短短三年間的鉅變不吝溢美之詞,紛紛試圖破譯她華麗轉身的“密碼”。
當兩張繁簡迥異的股權結構圖擺在記者面前,部分答案似乎浮出了水面。第一張圖上羅列的8個層級各類公司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彼此關係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全張A4紙根本不夠用;第二張圖卻“月朗星稀”簡單明快地分佈着4個層級幾家公司,未及A4紙的一半。您或許很難想象,這是同一家上市公司大股東——泰達香港置業有限公司(持有濱海投資50.13%股權)的兩份家譜圖,二者時間間隔僅3年……
這兩張對比強烈的股權結構圖,又何嘗不是本市國企改革之整合清退工作的縮影呢!遵循市場規律,不破不立,先破後立,十年來,全市累計退出劣勢企業1600多戶,國有資本從29個行業整體退出或退出控股地位,資本集中度由70%提高到86%。
亮劍國企“短板”
十年前,本市國企系統劣勢困難企業有1000多戶,涉及職工80多萬人。據當時的統計,這些企業賬面平均資產負債率達118.1%。企業包袱越背越重,有效資產越來越少,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國有企業負重前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沒有穩定,發展無從談起;先破後立,才能浴火重生。”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李福明說。當時,新成立的天津市國資委決定劍指國企“短板”,斷臂自救。
可退出需要成本,錢從哪兒來,人到哪兒去,如果全部推向社會,不僅社區無法承受,還會造成大的社會震盪,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其間,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108號”、“104號”文件,對職工安置和企業退出給予政策支持。市國資委則會同有關部門,探索職工整體分流安置等各種有效方式,以市場化爲導向,推進整合清退工作穩步展開。
去除“出血點”
濱海投資的故事得從2008年說起。那一年,泰達控股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泰達香港置業有限公司注資救活了聯交所摘牌公司華燊燃氣,復牌後更名爲濱海投資。同時,華燊燃氣麾下32家虧損子公司也從上市公司裏被剝離了出來,仍享受大股東的“反哺”。此後,這32家子公司年年虧損,成了濱海投資“心中永遠的痛”。怎麼辦?退出無疑是唯一的選擇,而且越快越好。
2012年是泰達控股的“創新整合年”,針對濱海投資不良資產的清退大幕正式拉開。泰達控股因勢利導,明確主業,突出重點,採取註銷、股權轉讓、回購三種方式,三年內徹底註銷了26家子公司,剩餘6家扭虧爲盈的子公司則被重新回購至上市公司。到2013年底,原來的32個“出血點”基本被止住了,每年因此可節省1億元左右的現金流。“再也不用疲於應對那些時常堵在辦公室門口討說法的虧損公司的債主,終於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上市公司主業上了!”管理層爲此深深地舒了一口氣。“瘦身”過程中的濱海投資,以淨利潤年均30%的增長率突飛猛進,這纔有了從創業板到主板的驚豔一躍。
主動“拆廟拆牆”
削枝強幹、瘦身減負,濱海投資的“大東家”泰達控股這幾年着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清退“組合拳”。
爲了精準卸載,泰達控股用整整一年時間摸清家底、整理家譜。據泰達控股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回憶,2012年6月,當他們苦心繪製的長達十幾米的泰達控股股權結構圖呈現在集團各級幹部面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瞪大了眼睛,他們沒想到,這個大家族竟已如此龐雜!8級管理鏈,636家企業,其中不乏虧損、低效者。這也是泰達系成立28年來第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產覈資。當然,這也與該企業集團成長髮展的特殊性有關。
迫切而棘手的清理退出工作隨之展開。泰達控股明確了三個退出原則:非主業經營公司,退;常年閒置資產的公司,退;連續三年虧損、扭虧無望的公司,退。到2013年底,先後有174家企業退出了國有資本。“修廟容易拆廟難,退出過程會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各種糾結紛至沓來……感覺真的是‘改革步入了深水區’,越往後越難!但‘硬骨頭’不啃不行啊!”泰達控股資產管理部負責人感嘆。值得欣慰的是,部分企業退出收回來的現金遠遠高於它的賬面資產值,做到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按照泰達控股制定的發展戰略,到2015年,其主營業務將從5個瘦身爲3個,企業層級從8級壓縮到4級以內,企業個數從636家減少到100家以內。
輕裝前行
泰達控股一系列大手筆的清理退出工作,使得集團主業更強,競爭力劇增,向更加市場化的投資公司邁進的步伐更快更穩;
市交通集團則是全市第一個整體完成困難企業退市工作的集團公司。該集團歷時三年多時間,籌集資金7.5億元,退出困難企業65戶,分流安置職工42516名;
二輕集團結合劣勢企業退出,以存量吸引增量,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股份制改造,騰籠換鳥,使實體變載體,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
劣勢困難企業退出,職工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市國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幾年,退出企業的職工信訪批次下降80%以上,人次下降90%以上。
把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的企業清退出去,去除“虛胖”,輕裝前行,這一步“先手棋”,爲本市國有企業加快發展贏得了先機,爭取了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