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跟隨津沽環保行採訪團走進薊縣於橋水庫,作爲天津唯一的水源地,於橋水庫現在沿22米高線劃分,22米高線以下實行封閉式管理,並在水庫周邊建設林草溼地、防護林帶。
溼地林地淨化“水缸”
溼地素有“城市之肺”之稱,於橋水庫環線就有這麼一片從2013年開始建設的林草溼地,現在已全部完工。這片沿水庫22米高線下建立的防護林帶和林草溼地帶實行封閉式管理,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溼地則溼地”的原則建成,面積達5萬畝。
記者來到白莊子溼地,按照地勢由高到低,分別栽種了楊柳樹、蘆葦、荷花、千屈菜等各類植物。“栽種的這些植物根系發達,可以對水庫中的雜質進行淨化,從而達到生態保護水源的目的。”薊縣林業局營造林管理科科長劉鳳明說,目前溼地建設覆蓋六個鎮共1.8萬多畝,建成後,秀美的風景也吸引了不少市民來這裏觀光,改變了水庫的面貌。
除了建設溼地,在於橋水庫周邊22米高線下還建設了以楊樹、柳樹爲主的防護林帶,長約150華里,共8萬多畝。防護林帶與林草溼地一起環繞水庫一圈,成爲水庫最有效的“淨化器”。
封山造林防沙出清泉
2001年至2010年,薊縣承接國家京津冀風沙源治理項目,造林64.4萬畝,其中封山育林30.02萬畝。記者來到薊縣北部磨盤峪封山造林帶,周圍的四五個山頭都已被綠植覆蓋,除了廣泛種植易成活的松林外,還種植了核桃、棗樹、板栗等經濟作物。
“這片山脈都是匯水山區,如果雨水過多,山泉就會順着山脈最終流向於橋水庫。”薊縣林業局原林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裴秀榮說,“封山育林不僅可以防風沙,樹木抓地功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我們這流傳着一句話‘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出川,出川變清泉’。”據瞭解,封山造林後,薊縣山林植被覆蓋率達到60%,平均比之前增加了20%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