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茶澱玫瑰香葡萄,本市地理標誌產品,因原產於漢沽茶澱而得名。然而,今年的6月22日,對於茶澱街茶西村近400戶村民來說,無疑是經受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冰雹來襲,眼睜睜看着辛苦培育數月、長勢良好的葡萄園被砸得面目全非,即將到手的收入就這樣沒了?悲痛過後的村民發問:既然要下雹子,爲什麼沒打炮驅雹?受災面積近3000畝,損失近2000萬元,該不該有人擔責?日前,接到受災村民反映後,記者隨即趕到受災現場,並採訪了受災村民、當地街辦事處及漢沽氣象局相關負責人。
果農:突遇雹災損失慘重
“6月22日那天,我們這裏下了雹子,2100多畝葡萄園被砸得面目全非,直接損失超過1500萬元。這一切,都是由於漢沽氣象局和街辦事處不作爲造成的,希望給個說法。”6月26日上午,濱海新區漢沽茶澱街茶西村村民毛強向本報新聞熱線反映了上述情況。接到反映後,記者立即驅車趕往受災現場。
茶西村的葡萄園位於漢沽城區西南部,由於事發在3天前,從遠處看受災後的葡萄園好像並無異樣,但臨近觀察,卻是慘景一片:地面上,除了被冰雹砸掉的滿地葉片和折斷的枝條,還有即將成熟的葡萄珠串。而且,幾乎所有仍掛在藤蔓上的陽面葡萄珠串都有部分珠粒開裂、變黃、腐爛,被冰雹蹂躪過的枝條和葉片都有乾枯的跡象。
觀察發現,冰雹所到之處,就連附近水溝邊種植的玉米和棗樹也未能倖免,寬寬的葉片有的折斷垂落,有的成了細條狀。棗樹下,隨處可見被擊落的小棗。
“雹子是當天下午4點20分左右下的,當時我們幾人正在葡萄地裏幹活。雨越下越大,我們剛跑到附近的橋下避雨,雹子就下來了,足有20分鐘,地面上很快就白花花一片,大個兒的有鵪鶉蛋那麼大。”回憶當時情景,年近6旬的村民吳世海說,“冰雹過後,我趕忙跑過去,眼瞅着精心伺候了幾個月的葡萄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我死的心都有了。”
“全泡湯啦!今年的葡萄長勢特別好,不但串兒大、珠粒也足,肯定收成不錯,再有20多天就能陸續上市換成錢了,沒想到變成了這樣。這下,算是沒指望了。”村民徐建旗哽咽着說,剩餘的葡萄也不會長得很好,即便勉強成熟,也失去了“賣相”,如果直接賣給酒廠,價格也就是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
茶西村村主任介紹,幾十年來,該村有400餘戶村民都以種植葡萄爲生,此次受災面積約爲2100多畝,直接損失超過1500萬元。
另外,記者從茶澱街辦事處主管農業的負責人處瞭解到,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均未設立與葡萄種植有關的險種。
茶澱街道辦:氣象短信未提示冰雹
“之所以造成那麼大損失,就是因爲沒有打炮!是氣象部門和政府部門不作爲!”採訪中,衆多村民都將受災原因歸結到事先沒有打炮驅雹,村民毛強說,“近20年來,每次可能有冰雹,炮站都會打炮,炮一打,雹子也就下不來了。可這次,自始至終都沒有打炮,而且連打炮的準備都沒做,冰雹下來前,有人發現一名炮手還在地裏幹活。”
雹災沒有得到有效預防,是天災,還是人禍?針對村民質疑,茶澱街辦事處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依照慣例,在接到氣象部門相關異常天氣提示後,相關部門都會視情況部署相應的防範工作,而此次並沒有接到有關“冰雹”的提示。“當天下午,我們共接到漢沽氣象臺發送的3條短信,接收時間分別是下午3點49分、4點33分和5點21分,這個時間段囊括了冰雹災害發生的始終,然而,在這3條短信中,並沒有‘冰雹’字樣。”
另據該負責人介紹,23日上午,接到災情信息後,街辦事處負責人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迅速查勘了現場,並於當日中午將相關情況彙總後,及時向濱海新區政府及新區農業局作了彙報。據介紹,此次雹災,除了茶西村2100多畝葡萄園受損外,附近的大辛村也有800畝左右葡萄園及部分玉米、茄子地受災,預估損失378萬元。目前,新區農業局已作出承諾,將按照相關規定向受災村民發放額度爲5%的救助金。同時,該街辦事處已向濱海新區政府提出救助申請,以最大限度減少村民損失。另外,由漢沽農業局技術站專業人員緊急研究制定的《災後自救辦法》已陸續發放給受災村民,其中包括剪枝、施肥及除蟲等多個環節。
市氣象臺曾預警冰雹未得到重視
漢沽氣象局負責人介紹,漢沽區域設有兩個炮站,分別位於茶澱街和楊家泊鎮,多年來,每逢強對流天氣,該局都會適時根據情況以發送短信和打電話等方式通知區域內各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做好防範準備。遇有冰雹天氣形成,會同時向空管中心提出高炮防雹作業申請,得到批准後進行驅雹作業。“此次強對流天氣形成原因複雜,而且與以往運行線路不同,往年都是從西北方向來,而這次是從東北方向過來,而理想的防雹作業區正位於城區上空。按照相關規定,人口密集區域的上空被嚴令禁止進行高炮作業。所以,此次即便預測到可能會有冰雹形成,也不能打炮,因爲法律不允許。”
“不能打炮,提醒我們自防啊!當天,個別村民手機接到了天津市氣象臺發佈的天氣預報,上面說會有冰雹,可近在咫尺的漢沽氣象臺卻沒有提示,爲什麼?”對於漢沽氣象局的解釋和做法,受災村民都表示難以認同,該村負責人表示,“我們家家都備有防雹網,如果接到事先通知,緊急架設,損失肯定會小很多。今年的春寒,去年的大風,雖然也損失不小,但氣象臺提前預報了,大家並沒有抱怨。”
6月22日,天津市氣象臺15時15分發佈雷電黃色預警,預計未來6小時天津北部(薊縣,寶坻)及東部(寧河,漢沽,東麗,塘沽)地區將出現雷陣雨天氣,局地雨量較大,並伴有冰雹。那漢沽氣象臺爲何自始至終沒有發佈關於冰雹的信息?對此,漢沽氣象局負責人表示:“下午3點15分接到市氣象局發佈的局部地區冰雹信息後,我臺預報員第一時間向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請示,是否發佈冰雹提示,對方指示密切關注。觀測發現,此次強對流天氣形成於城區東北方向,按照以往慣例,會順勢入海,沒想到它這次來了個‘回馬槍’,而且,雷達雲圖的刷新間隔爲5分鐘,而這次天氣從形成到轉向再到殃及農作物整個過程也就15分鐘左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作出提醒再組織防範,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時間上根本來不及。另外,如果在沒有切實根據的情況下發布雹災預警,有關部門啓動相應預案,而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雹災,那我們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請給“責任心”上保險
3000畝葡萄園,成熟在即,一場冰雹後面目全非,損失近2000萬元。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或許只意味着“玫瑰香”市場價格的上漲,而對於辛苦一年的果農,卻是實打實的血淚。
損失何以如此巨大?首先是天災,是果農自身面對極端天氣的應對措施存在不足——儘管準備了防護網,卻對極端天氣變化缺少更充分的認知。如果密切關注市氣象臺提示可能發生冰雹的預警,提前採取措施,至少有可能降低損失。
從法律上說,漢沽氣象臺沒有“非預測準確不可”的義務,但作爲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責任心”切不可少。換言之,在已有天津市氣象臺權威發佈的情況下,漢沽氣象臺只有竭盡所能爲漢沽百姓經濟生活“準確”服務,才能贏得信賴。如果當地應急預案以漢沽氣象臺相關數據、警示爲“重要參考”,那麼他們在雹災前後發給茶澱街道辦事處等各相關部門的短信提示,理應包括市氣象臺“漢沽可能伴有冰雹”的權威預警。畢竟,氣象臺的責任是防患於未然。
災害誰都不願發生,也讓我們警鐘長鳴。此次災害,從街道到管委會,與農業、氣象、應急工作相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如果再盡職盡責多一分,如果在看到市氣象臺的預警後未雨綢繆採取應對措施,如果用最直接的方式將可能發生的災情通知到村、到戶,是否就能有效減小災情?並非求全責備,應對極端天氣,農戶的防災意識、保險意識還應增強,商業保險的覆蓋面也應進一步擴大——但有關部門和有關方面工作人員也不妨認真想一想:爲人民服務的“責任心”上保險了沒?是否依然堅定、誠摯、細微、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