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冬吃蘿蔔夏吃薑,要吃就吃新豐姜。
作爲一種貫穿在生產、生活中的獨特存在,新豐姜在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這片土地上已經存續了300多年。雖然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憑藉辣度高、肉質厚的優勢,新豐生薑的行情一直較爲平穩,種植面積逐步擴大。
盛夏時節,淡雅而純正的姜味又飄蕩在新豐的田間地頭。記者去田間地頭探訪一顆姜的成長故事。
咔嚓嚓,夏日忙生產
漫步在新豐,不時可見滿載生薑的小三輪車呼嘯而過。
鎮北村村民張壽榮今年種了30畝生薑,最近一直在忙着採收、銷售。一大早,他就來到大棚裏,先仔細查看一番,然後埋頭採姜。
彎腰,揪住翠綠的姜葉將生薑拔出來,甩甩姜上的泥巴,然後“咔嚓”、“咔嚓”,用剪刀將一塊塊生薑從半米多長的姜葉上剪下來,放進編織袋裏。嫩黃的生薑上還帶着一抹桃紅,雖然沾着泥土,仍然給人驚豔的感覺。掂一掂,大約三兩多重。
張壽榮一邊幹活,一邊直接往嘴裏扔兩塊生薑。他將一小塊還沾着泥土的生薑擦了擦,遞給了記者。盛情難卻,記者硬着頭皮咬了一口,清脆而辛辣,辣過以後,從脣齒到腸胃都舒坦了,連襲人的暑氣也消散了一些。
這幾天,張壽榮每天要收1500斤生薑,運到超市、菜場或者等人來拉走。每天從早上4時許開始忙碌。他口袋裏揣着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都是來要姜的電話。今年5月底,新豐嫩姜剛上市的時候,一度賣出40元一斤的“天價”。現在是生薑上市旺季,價格爲15元錢一斤,還供不應求。
沉甸甸,種姜效益高
村民於雪妹在張壽榮的地裏幫忙,手腳利落。她說,種姜要技術,自己不懂,只能給別人幫忙。張壽榮說,最關鍵的環節是烘姜,也就是將頭一年的老薑進行處理,讓其發芽的過程。張壽榮的技術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
第一年留下來的種姜,冬天要藏在地窖裏,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還要防惡劣天氣和老鼠。到了第二年穀雨前,搭一個80釐米高的臺子,上面放種姜,下面是火,但不能見明火又不能滅。持續烘個20天左右,種姜發芽,就可以種到地裏去。
“一天24小時,時時刻刻都要看着,不能有絲毫鬆懈,連續20天不能熄火,否則到時候不出芽,就前功盡棄了。”張壽榮說,有苦亦有甜,一畝地一季產姜2000斤,今年一斤姜平均價15元左右,一個棚光生薑收入就達3萬元。收割完姜後,將大棚掀開,往地裏灌水,還能再種一季晚稻。這種大棚生薑加晚稻、糧經結合的“萬元千斤”種植模式,讓新豐農民的口袋鼓了起來。
深加工,老薑謀創新
2010年12月,“新豐生薑”成爲第31類新鮮姜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據統計,新豐地區目前生薑種植面積10300畝,每年還在小幅增加。記者不禁想問:有沒有現代化的技術,讓姜農不那麼辛苦?
新豐鎮高級農藝師姚金林是生薑專家。他說,這幾年,隨着生薑面積、市場、姜農數量等的發展,改變確實有。比如,在窖藏方面,以前靠地窖,現在有了新方法:在室內鋪上一層泥和姜稈,利用一些設備控制好溫度和溼度,避免天氣因素和蟲害影響。在烘姜方面,現在可以用管道蒸汽的方式加溫,可控性更強,危險性降低。
而大棚種植也逐漸採取套棚的方式,兩個大棚套在一起,這樣晚上也能保持溫度,讓生薑提早上市。以前生薑上市時間是7月到9月,現在提早到了5月,銷售期拉長,姜農收入也提高不少。
能不能進行深加工,讓新豐生薑拓展更廣闊的市場呢?
按照姜農和姚金林的說法,現在一斤生薑價格不菲,深加工後不能低於這個價格,而一般加工後製成的薑茶、醃姜、薑糖價格都不高。但收完生薑後,往往還剩下大量的姜稈,姚金林正和浙大食品所合作研究姜稈再利用,嘗試榨汁等多種方式。前一陣,姚金林剛送了100斤姜稈去浙大做實驗。
從古老的漢塘姜市、老街姜行,到如今的生薑品牌化、產業化、大衆化,新豐生薑依舊是“薑絲嵌牙縫,隔夜仍清香”。變與不變之間,新豐人和生薑的故事還在繼續。
鏈接
新豐姜,明朝時從印度引進。由於新豐獨特的黏性土壤、氣候等因素,新豐姜在全國生薑市場慢慢打出了一片天地。
清朝中後期,新豐姜達到鼎盛,新豐方圓50裏以內的農戶,一大半都種植生薑,新豐姜佔到了全國生薑市場的70%以上,不但銷往華北、東北,還遠銷日本、俄國。那時,在新豐鎮的漢塘老街上,大大小小的姜行有10多家。來自全國的商船雲集,來此收購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