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羅別古小學臨時安置點,是雲南會澤縣紙廠鄉震區最大的集中安置點之一。28歲的女校長楊錠兼任這裡的負責人。喝水、吃飯、睡覺,白天去了哪裡,晚上有沒有回來……楊錠和小學校的10名老師要操心的事不少。
再過幾天,學校開學,安置點的群眾也將轉移到活動板房居住,有村民依依不捨:『聽不到楊老師的聲音,恐怕有點不習慣』。
溫暖的『小廣播』
左手握著小擴音器,右手拿著無線話筒,楊錠每天要『播音』好多次。
中午11時:『各位鄉親,午飯時間到了,請大家到辦公室領取飯菜票。』
晚上10時:『各位鄉親,時間不早了,請大家不要在帳篷裡大聲說話。各家看一下,家裡的人回來了沒有?』
除了『固定節目』,更多的是臨時插播。
『政府又給我們送來了物資,有泡面,還有牛奶。請大家到學校門口領取,注意排好隊。』
『今天晚上8點開個會,有重要的事情商量,大家吃完飯不要走遠了。』『播音』間隙,楊錠還要協調、處理許多瑣事。
臨時安置點最多時候住有161人,管理難度很大。食品采購、物資發放、帳篷巡查,楊錠和學校的老師分成小組,各司其職,認真細致,把安置點管理得井井有條。『受災群眾來到這裡,我不但要保證他們的安全,還要讓鄉親們過得放心、安心。』楊錠說。
村民陳開蘭已經在安置點住了接近3個星期,每天聽到楊錠的『小廣播』,她就覺得心情好一些。『政府有什麼政策、安排,都是楊老師通知我們。搬到別的地方住,聽不見她的聲音,我還怕不習慣了。』
和諧的帳篷聊天
100多人的大家庭難免會有幾名『頑皮』的成員。一天晚上,楊老師在巡查『房間』時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掀起帳篷簾子一看,4位中年男子正在喝酒。『這裡不能喝酒,會影響到其他人,酒放在帳篷裡也不安全。』楊老師急忙勸阻,其中一位大叔略帶幾分醉意說:『我們的房子、花椒樹都被水淹了,什麼都沒有了,心情不好喝點酒不可以嗎?』聽到這話,楊老師鼻頭一酸,眼睛濕潤了。受災群眾失去家園的無助和哀傷的眼神,一幅幅場景仿佛重現眼前。『我在受災最重的江邊村教過兩年書,鄉親們對我很好,一草一木,一山一人,我都有很深的感情。』楊錠眼裡含著淚水說:『可是違反了紀律,我也不得不去開導教育。』她坐下來,與幾位年長的大叔,慢慢聊天,耐心勸導。此後,帳篷裡再也沒有人喝酒。村民們還主動參與打掃衛生、洗菜洗碗、互相照看孩子和老人,共同呵護著臨時大家庭的和諧。
為了保證如期開學,22日起,羅別古小學安置點的受災群眾陸續轉移。校園裡撤走了10頂帳篷,開始建活動板房,分別用作學校食堂和教師宿捨,楊錠要辦的事情又增加不少。
『開學後,我想把感恩教育作為首先上的課程。』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暑假,楊錠想在學校裡教會學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堅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