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目前中國有110萬白血病患者,而且每年以4萬人的數字遞增,其中兒童佔了五成。如果進行乾細胞移植,患者的成活率是70%。8毫昇的血樣采集,就有可能為掙紮在生死邊緣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9月10日,天津醫科大學的新生匯聚在學校操場,聽著師兄師姐們為他們講解造血乾細胞捐獻知識。
十餘年來,這節特殊的“入學課程”讓一屆又一屆學生在校園內繼續著愛心傳承,見證著一個光榮神聖的團隊——天津醫科大學造血乾細胞團隊——不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接力。
一個特殊的校園宣講團
天津醫科大學作為本市的醫學院校,自2002年起,每年都在新生入學時舉行宣講活動,推廣造血乾細胞捐獻知識,鼓勵學生參加采血入庫。
天津市紅十字會造血乾細胞管理中心主任吳軍告訴記者:“中國造血乾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天津管理中心自2003年3月獨立運行以來,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招募、思想再動員、血樣采集、數據錄入、供者捐獻造血乾細胞等服務工作。”
為了在高校中普及造血乾細胞捐獻知識,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項公益活動中,市紅十字會從2012起,在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財經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等幾所高校裡,先後培訓了300多名志願服務者參加血車招募、校園宣講、數據錄入、部分捐獻、公益活動等5個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面向各自學校乃至社會各界,宣傳捐獻造血乾細胞對拯救生命的重大意義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去年11月,我們推選並組織高校志願者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創業榜樣’公益活動,在錄制現場,通過大學生志願者的宣講,現場就招募報名志願者352人,學生的專業水准也得到了中華骨髓庫領導的高度肯定”。吳軍主任介紹道。
一支了不起的志願者隊伍
2001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的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獲准成立,2002年7月,中國造血乾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天津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截至2014年7月底,天津分庫的入庫志願捐獻者累計58000餘人,成功實現捐獻158人,其中對國(境)外捐獻6人。庫容使用率位居全國前列。”吳軍主任介紹道。
對於血液病患者來說,骨髓移植配型成功在非親緣之間的概率是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然而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5000餘名天津醫大學子參加了采血,22名同學成功捐獻,他們充滿愛的造血乾細胞先後溶入了來自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湖北、河北、浙江、北京等省市的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為他們帶來生的希望。
中華骨髓庫的總庫容超過180萬份,累計為臨床提供造血乾細胞3900多例,天津醫科大學的捐獻比例不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還佔天津市捐獻比例的13%,天津市每7名捐獻者中,就有一位出自這個校園,是全市采樣人數最多、捐獻比例最高的單位。
一場青春湧動的愛心接力
自2005年天津醫科大學首例志願者成功捐獻至今,一場場拯救生命的“接力賽”在天津醫科大學校園中上演:
2011年4月,有三名醫大志願者先後成功捐獻造血乾細胞,其中的兩個女孩都來自口腔醫學院七年制2009級,她們既是同宿捨的室友,又都是1990年11月的生日。一個月內三例成功捐獻都來自一所高校,這在全國都屬首例。
“我們也不會忘記,2012年馬來西亞人楊永康捐獻造血乾細胞,成功挽救了中國安徽一名7歲孩子的生命……”楊永康就是醫科大學第12例志願者,他也是全國首例外籍造血乾細胞捐獻志願者。
2012年,瘦弱的女孩杜翠琴與一位生命垂危的“准新郎“配型成功,為了使自己達到捐獻的體質要求,她開始了在很多女生看來都難以接受的“增肥之路”,最終增重十幾斤。2012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杜翠琴成功捐獻,她帶給別人的不僅是生的希望,還有愛情的希望。
“走出校園後,我們會成為醫生,能夠用自己的鮮血去挽救生命,這是最自然的事情,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位學生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