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檔案
郝維烈,男,1923年生,山西沁源人,1938年3月入黨,同年10月入伍。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百團大戰、平漢戰役、保衛黃崖洞、血戰關家堖等戰役戰鬥,屢立戰功。曾榮獲華北解放、抗美援朝和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以及獨立自由獎章、解放獎章和功勳榮譽章。
老戰士郝維烈前幾天,因摔了一下,採訪只能在醫院的病房裏進行。年逾九旬,老英雄依然矍鑠、健談,對自己的戎馬生涯記憶深刻,說到動情處,幾次哽咽。
幾經周折走上抗日道路
記者:老人家,抗日戰爭爆發時,您才13歲,是怎樣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
郝維烈:儘管家裏不算富裕,還能勉強餬口,並無刀兵之災。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全面侵華,年底攻陷太原,戰火很快燃燒到家鄉。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生活,怎麼辦?於是決心參軍打鬼子、救家國。
當時家鄉離八路軍作戰的地點很近,我親眼看到八路軍英勇抗日的情景,決定去參加八路軍。1938年3月,我還不滿15歲,在山西沁源縣榆平村小學校經高全善同志介紹祕密加入了黨組織,走上革命道路。
我一門心思想去前線打仗、打鬼子,但畢竟還是個十幾歲的娃娃,沒人愛要,怕扛不了槍,還成累贅。再加上我是家裏的唯一男孩,家裏人說什麼都不願讓這個“獨苗”走。後來,我偷跑出來,與同鄉一道,步行幾十裏,找到八路軍,向隊長孫生則、指導員樑建功反覆求情,好說歹說總算留在部隊,當了一名勤務員。
後來,伯父郝鵬舉找到了部隊,說:“維烈要是不回去,那我也待在這裏,我會做飯。”於是他便留下來當了炊事員。1939年正月,部隊整編開拔,我的堅持終於得到了部隊的認可,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日戰士。
血戰黃崖洞讓我刻骨銘心
記者:老人家,7年的抗戰經歷,哪些是您難以忘懷的?
郝維烈:黃崖洞一戰讓我刻骨銘心。當時我是太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二營的戰士,駐在黎城縣黃崖洞,擔負着警衛總部和保衛黃崖洞兵工廠的任務。
黃崖洞位於太行山深處,是八路軍的兵工廠所在地,極其重要。1941年11月, 5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氣勢洶洶地向黃崖洞進攻。
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黃崖洞的南口。南口,是進入兵工廠的必經之地,地勢險要,我們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依靠有利地形,打退敵人10多次衝擊,打死打傷100多個鬼子。氣急敗壞的敵人,動用了山炮、燃燒彈和擲彈筒,一發炮彈擊中七連的陣地,連長當場犧牲。一名年輕戰士,衝到懸崖突出的部位,居高臨下,一口氣投了100多枚手榴彈;有個戰士被打得腸子出來,仍堅持戰鬥,最後拉響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經過8天8夜的戰鬥,我們殲滅敵人1000多人,傷亡166人,打出了八路軍小米加步槍的威風。
由於日本鬼子對抗日根據地的殘酷“掃蕩”,軍民生活非常艱難。1942年5月“大掃蕩”,我們白天鑽山洞,晚上出來活動,缺衣少糧,多日斷炊,只得採野果、吃桑葉充飢,很多地方的樹皮都被扒光了。這種最艱苦的狀態持續8個多月,但大家鬥志不減,積極參加反掃蕩鬥爭。爲了戰勝困難,我們自己動手,開荒種地、餵豬養牛,還有的做小買賣,跑運輸。我紡過紗,捻過線,織過手套,賣過小雞。莊稼熟了,軍分區還組織我們同民兵一道搶收糧食。到了1944年,根據地情況好轉,我們都穿上了新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