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何爲“三有”
保護動物?
“三有”保護動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爲了加強對我國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2000年8月1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發佈。“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包括獸綱88種、鳥綱707種、兩棲綱291種、爬行綱395種、昆蟲綱120屬所有種和另外110種,共計5綱46目177科1591種及昆蟲120屬所有種和另外110種。白鷺共分爲13個種類,而這家農家樂釣的小白鷺是鷺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簡稱爲白鷺,屬於名單上的物種。
魚鳥困局
不捕鳥
鳥吃魚
爲了驅趕白鷺,葉興全在魚塘邊紮了十幾個稻草人,但效果只持續了三四天;後來,又放鞭炮驅趕,但相當耗費人力和財力,且效果不好。
清晨7點過,龍泉山的霧氣還未完全褪去,100多隻白鷺相繼從密林裏飛出,撲向葉興全的魚塘。水裏魚影浮動,白鷺半空輕掠,宛如一幅天然靈動的山水魚鳥圖。
但這樣一幅美景,葉興全無心欣賞,他皺了皺眉頭。他估算,魚塘每天蒙受損失至少上百斤。因爲不堪白鷺“偷魚”騷擾,從8月起,他開始捕殺白鷺,並作爲特色野味在自己的農家樂進行售賣。經過羣衆舉報,龍泉驛區森林公安制止了葉興全捕殺、售賣白鷺的行爲,並將對他作出相應的處罰。對於這份處罰,葉興全表示,之前不知道白鷺受保護,“願意認罰”。
但他面臨兩難的困局:如果要保住魚苗,就要捕殺或者趕走白鷺;如果要保護白鷺,誰又來保護他的魚苗?
人殺鳥:
80元一隻,白鷺活殺現吃
今年8月,龍泉驛區柏合街道二河村“六和香”農家樂內,有市民發現,老闆竟然將白鷺作爲特色野味進行售賣,80元一隻,活殺現吃,且做法多樣。據老闆葉興全介紹,這些白鷺都是他以小魚作餌,在魚塘邊用魚鉤“釣”到的。員工透露,一年來,該農家樂總共“釣”了200多隻白鷺。
因爲吞下了魚鉤,被“釣”到的白鷺都不同程度受傷,能活下來的農家樂就養起來以供活殺現賣,死掉的,則去毛處理後冷凍起來。
這道“特色野味”,確實給農家樂帶來了一些生意。葉興全承認,曾有顧客找上門,就爲“吃個新鮮”,“顧客多的時候,活的白鷺不夠賣”。
本月17日,接到羣衆舉報後,龍泉驛區森林公安執法人員前往農家樂進行調查,現場發現21只白鷺,3只活的,18只冷凍的。執法人員表示,查獲的白鷺屬於白鷺品種中最常見的小白鷺,屬於“三有保護動物”。警方表示,在進一步瞭解情況後,將對該農家樂作出處罰。
鳥吃魚:
每天一兩百隻白鷺結伴來叼魚
昨日中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六和香”農家樂。正值中午,白鷺大多已經飛回山裏歇息,魚塘邊只有稀稀疏疏的十幾只白鷺。
乍看起來,人鳥本該各自相安無事,可葉興全爲何要捕殺這些白鷺呢?難道只是出於賺錢目的?
葉興全是新津人,此前,曾在新津搞了十多年魚苗養殖。2012年,經過朋友介紹,葉興全處理掉老家的十多畝魚塘,來到龍泉二河村,承包了現在的魚塘,總面積近40畝。之所以從新津搬到龍泉,葉興全主要是看中了這裏的水源,“從東風渠引的活水,相比死水,魚的發病率低很多”。
但第一年下來,葉興全年底盤賬發現,賬面上竟然虧了7萬多元。對此,他百思不得其解,“暴雨時魚塘沒有翻過塘(暴雨積水致使水面高出魚塘堤岸),魚也沒有生過病,怎麼會虧錢呢”。
苦苦思索之後,葉興全想到了每天光顧魚塘的上百隻白鷺。爲了證明自己的猜測,葉興全曾經想辦法捕捉了4只活白鷺,每天用小魚餵養。實驗結果令他吃驚:4只白鷺,每天要吃6到8斤小魚。
葉興全告訴記者,每天清晨是白鷺最多的時候,他和妻子曾專門數過,數量在100到200只不等。這一說法得到當地多位村民的證實,有村民告訴記者,“有時候整個魚塘水面白花花一片,全是來偷魚吃的白鷺”。
人護魚:
稻草人、鞭炮齊上陣趕白鷺
這個發現既讓葉興全驚訝,也讓他氣憤。他決定,一定要趕走這些白鷺。
一開始,他在魚塘邊紮了十幾個稻草人,並給稻草人穿上衣服。但效果只持續了三四天,之後,白鷺甚至還“挑釁”地立在稻草人身上觀察水面動靜。葉興全一怒之下,將稻草人全部拔掉,“不僅沒把它們嚇走,反而還給它們提供了捕魚的便利”。
隨後,葉興全想到了鞭炮,包括圓形成卷的鞭炮和“魔術彈”,點燃之後,專往白鷺成羣的地方扔,但這個方法相當耗費人力財力且效果不佳,也被放棄。
隨後,一家人重新回到人力驅趕的辦法。葉興全的妻子屈秀瓊快50歲了,爲了驅趕白鷺,“每天穿得花花綠綠的,沿着魚塘到處趕”。
但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被逼無奈的葉興全苦想辦法,最終靈光一現:就像可以用魚餌釣魚一樣,爲啥不能用魚來“釣”白鷺呢?將普通魚竿的魚鉤換成一隻稍大號的魚鉤,鉤住一條小魚的尾巴,然後像釣魚一樣扔進水裏。事實證明,這個辦法確實靠譜。
捕殺鳥
人違法
由於白鷺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是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不能隨意捕殺。
“白鷺吃我的魚,我卻不能殺它,我的魚怎麼辦”
將白鷺作爲野味售賣,在葉興全看來,有點“無心插柳”的意思。“主要目的是想保護魚苗,我一年損失幾萬,賣幾隻白鷺哪能彌補得了我的損失”。對於當地森林公安的處罰,葉興全表示,之前不知道白鷺受保護,因此“願意認罰”。可令他困惑的是,白鷺得到了保護,魚塘裏的魚苗又該怎麼辦呢?
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在魚塘邊實地觀察。十幾只白鷺,或飛或停,看準目標後就俯衝而下。並且,這些白鷺已經不太懼怕人。
記者統計了一下,一個小時內,這些白鷺總共捕走十多條魚苗。葉興全用漁網撈起同樣水域的魚苗給記者看,這些魚苗平均有二三兩(100克到150克)重。除了抓走魚苗,白鷺也屢有“失手”,即嘴巴捉住了魚卻沒吃穩當,魚又重新落入水裏。不過,這些落入水裏的魚也難逃一死,記者看到,大多很快翻起了白肚。葉興全介紹,這些魚已經被啄傷,很快就會死掉,而白鷺又不吃死魚,這讓他的損失又多一筆。
每年春天,來自廣東的“小得跟針尖一樣的魚苗”會坐着飛機被運抵成都,之後,經過大半年的飼養,這些“小針尖”會長成三四兩不等的魚苗,然後再次被出售。葉興全拿出多張借據和貸款單,計算了他每年的成本:“魚塘承包費每年2.9萬元,飼料到目前已經餵了近30噸,平均每噸6000多元,不連人力成本在內,硬成本已經投入20多萬。”這當中,有8萬是銀行的貸款,另有十來萬是從朋友處借的。
葉興全說,葉家主要靠魚苗養殖賺錢,農家樂只是附帶營業。被問及對今年收成的預估,葉興全搖搖頭:“我自己都不曉得現在魚塘裏還有好多魚。”對着水面發了一會兒呆,他又重複了一個他問了很多遍的問題:白鷺得到保護了,我的魚苗又怎麼辦,欠的二十來萬又該怎麼還?
一條建議
何不做成
觀鳥特色的農家樂?
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告訴記者,白鷺生性喜歡吃魚,眼下逐漸進入枯水期,大多數自然水域的魚數量都在減少。因此,白鷺可能會更加頻繁地光顧魚塘。對於葉興全的困惑,沈尤認爲,人爲驅趕,肯定效果有限。他提及了另一種“豎網”的辦法,即在魚塘四周立起豎網,影響白鷺的起飛降落,但當聽說有40畝之廣時,沈尤表示,“豎網”只適合小面積魚塘。
他建議葉興全能否換個思路,把重心轉向農家樂,並且主打白鷺特色,“當然,肯定不是賣白鷺,而是在這個農家樂,一邊釣魚,一邊可以看到白鷺羣飛,還能觀賞白鷺如何偷魚等”。
二河村村書記佘勇也在爲葉興全想辦法,但讓佘勇迷茫的是,二河村緊鄰龍泉山脈,白鷺等野生鳥類一直都有。而且近年來,隨着生態改善,這些鳥類都有增多的趨勢。但是,因爲當地搞水產養殖的極少,他在當地生活多年,從來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目前,他已經將情況彙報到了鎮上,“希望能夠會同鎮上或者區上專門的農業技術人員,一起幫老葉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