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網訊:爲了保證長江水能夠順利地從千里之外進入天津,建設者需要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建設者們建起了綜合規模世界第一的沙河渡槽、完成了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建設者們一一破解,讓津門百姓吃上長江水的願望早日得到實現。
“世界第一渡槽”已和丹江水“親密接觸”
9月20日,從200多公里外奔流來的丹江水流入沙河渡槽,首次和丹江水“親密接觸”。充水試驗中,沙河渡槽運行良好。沙河渡槽工程位於平頂山市魯山縣城南,跨沙河、將相河、大郎河三條大河,長9075米。綜合比較長度、流量、尺寸規模以及多種結構形式,沙河渡槽被評爲綜合規模世界第一渡槽。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程主體也基本建築完成。平頂山市項目部工程管理處處長崔浩鵬介紹,工程從2009年底開始施工,沙河渡槽槽身結構複雜,施工架設難度極大。“像這樣大斷面的槽身,我們都是採用規模化施工,整體模板,一次澆築成型的。”崔浩鵬告訴記者,爲了防止漏水情況的出現,在每個單片槽與槽之間加裝了後裝止水裝置。據瞭解,整個沙河渡槽工程需要加裝260多處,這些裝置都是工人手工安裝完成的。
穿黃工程讓長江和黃河實現“親密握手”
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穿黃工程被稱爲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輸水隧道長4.25公里,被稱之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咽喉”。利用隧道,北上的江水與黃河立體交叉,互不干擾。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上游約30公里的地方,穿黃工程的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之後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爲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爲320立方米每秒。
如何讓“長江水”順利穿越黃河?如何從黃河底下複雜的地層中開鑿數千米的隧洞?如何保證隧洞能承受黃河河水和河牀的沉重壓力而不漏水?這些巨大的難題,不僅在國內水利工程建設中無先例可循,在國際水利工程界也難以借鑑。據瞭解,穿黃隧洞是國內第一條穿越黃河的輸水隧道,工程地下連續牆厚1.5米,深76.6米,其厚度和深度均居當前國內之最。此外,施工還開創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水底隧洞長距離軟土施工新紀錄。隨着一個個技術難題的成功破解,全長4.25公里的穿黃工程兩條隧洞順利完成,通水之時,長江與黃河將實現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親密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