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於異校長與現任領導班子

2012年與美國合作校簽約

校史館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市新華中學始建於1914年,初名爲天津私立聖功女學校,後校名幾經變易,1973年定名爲新華中學,1978年被確定爲天津市教委直屬重點高級中學,是天津市首批示範高中校,中國百強中學。今年,新華中學已建校百年,新華人也爲打造新華百年品牌校的歷史使命而銳意進取……
一百年,亦一個世紀。剛剛走過的一百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平凡的一百年,亦是新華中學歷經風雨的一百年。一百年來,一批批德才兼備的教師在這裏春蠶吐絲,育人成才;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子在這裏勤學創新,成長成才……

1914年初創照片

老師與學生在學習吧

在國際上屢創佳績的機器人小組
百年新華
新華初名“聖功”,語自《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即把懵懂頑童培養成行正道的人,這是偉大的功績或者說是聖人修行的途徑。
世紀變幻,歲月流轉,從聖功到新華,從“溫良恭儉”校訓到“嚴勤和實新”校風,從“蒙以養正”到“養正育才,發展優長”特色,百年曆練使這所學校的文化底蘊日漸深沉厚重。目前,學校視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質量學生爲己任,學生以全面發展兼具個性專長爲目標,師生同心,屢創佳績,新華中學已成爲天津教育翹楚,新華也堪稱這座城市的一個品牌。
新華百年,究其成功根本即在“嚴謹”“務實”二詞,嚴謹做人,人自大氣;務實做事,事必精緻。以此精神打造教師隊伍,便有高素質的現代化教師隊伍,以此精神培育學生隊伍,便有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2013年度競賽獲一等獎學生教師合影
打造品牌學校
新華傾心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校因師而立,師因校而名。
長久以來,“新華出名師”這句話即在天津教育界口口相傳。確實,自聖功至新華,教師淨心於養正育才,靜心於立德樹人,精心於滋蘭樹蕙,經心於推陳出新,漸成就新華教師思想開放,作風民主之風範,業精道隆,品正行高之形象;此風師徒相承,世代相因,便匯聚成星光閃耀的教師羣體,亦養成新華人獨具的文化風貌。從附中時期的老雲香、楊靜蘊等三位老一級教師(全市僅7人),到新華初名時代的王福重、張莊容等首批特級教師(全市僅11人),再到張之鑫、潘春芬、蘇華慶等十數位現代名師,幾代人打造起新華的輝煌品牌。而今“名師工程”“骨幹教師工程”“青年教師工程”又建構起立體的教師培優體系,使新華教師隊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長盛不衰。近些年,學校涌現出國培專家陶揚、馬麗莉,全國十大傑出教師朱兆林、全國師德標兵張延江,天津勞動模範楊揚,還有衆多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天津市師德標兵、天津市德業雙馨教師;在最彰顯教師綜合實力的“雙優課”“信息技術整合課”比賽中,該校教師更創下一屆六奪魁的佳績。
長久以來,“新華老師好”這句話即在天津家長中口口相傳。確實,新華老師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學能力強,二是育人水平高。早在20世紀80年代新華中學就已經引導教師對待學生要“愛其人,知其心,長其善,補其過,激其情,啓其思,引其疑,倡其辨,堅其志,導其行”。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華教師又很好地扮演起知識傳授者、學習促進者、課堂管理者、學生引導者、課程研製者、文化傳播者、教學組織者、團體領導者、知行評價者的多重角色,真正成爲了學生的對話者、協作者、促進者。新華很早就形成“全員育人,培育全人”的理念,嘗試心育德育相結合的育人模式,至今仍保持逐人家訪、多師同訪、一生多訪的入戶家訪傳統,每屆的家訪率均超過100%,年年不輟,學校洋溢着家校相近、師生相親、師師相侍、生生相愛的和諧氛圍。教師們用知識激活知識,用生命激揚生命,用心靈激動心靈,用人格激勵人格,使學生願意敬其師,信其言,遵其規,從其教,保證了教育教學高質量進行。
新華老師好還體現在其濃濃的人文情懷,尊重學生自我發展,培養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學校重視以科研促進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三教三學”到“自學——指導”再到以促學爲核心的“知問—導學—反思”教學聯動模式,20餘年如一日。新華始終堅持高效優質輕負教學模式的探索,從運用學案以提高課堂效率,探究課型模式以提升教學效能,佈置梯級作業以實現分層教學,嘗試合作學習以構建探究平臺,到組織聽課以監控教學過程,改進數據分析以指導教學教研,創建督導室引領教師改進意識,加強管理以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堅持理論學習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實施目標管理以強化責任意識。不管哪一項舉措,都指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供學生高質的課堂,激發學生增值的潛能。
歲月流轉,名校百年;期頤悟道,名師風流。百年曆史積澱在教師身上,“蒙以養正”便自成一種氣度,那就是新華人“辦大氣學校”的氣度,那就是一種自主、自強、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就是一種自尊、自重、親和儒雅的氣質風範,就是一種以學校利益爲重,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的思想方式,就是一種以師生髮展爲本,科學態度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理想,更是一種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憚前行的教育教學水平。
新華出名師,於教育,欣然!
新華教師好,於社會,信然!

學生太極表演

國際奧賽金牌獲得者董宇陽
打造品牌學校
新華着力培養品學兼優的複合型人才
百年絃歌,幾代夢翔,新華不斷強化“養正育才發展優長”的教育特色,確立以學生爲本的現代學生觀,如今新華學子於目標高舉遠慕,於學問潛究深探,於爲人恭省篤行。
新華認爲人的成長與成績同樣重要。新華的學生質量觀是全方位的優質:學生要有理想,有道德,愛祖國,愛集體;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愛鍛鍊,會鍛鍊,能鍛鍊;愛審美,會審美,能審美;擁有法制觀念、科學精神、人文態度,錘鍊“樂觀、自立、合作、創新”的學子精神,形成“心志高遠、品學兼優、溫文爾雅”的學子形象,從而能以飽滿自信的態度進入大學,服務社會,完善自我,實現理想。於新華,這是堅守辦學之大氣;於社會,這時造就興國之大器。
新華中學堅持讓學生擁有自主發展的意願、動力和空間,使之自我教育、自我培養,從而成爲符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學校爲學生特長髮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在持續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新華逐漸構建起學生爲本的工作機制。
1.滿足學生多向化發展意願,組建級部學生會。
學校各級部均在學生強烈意願下組建了學生聯合會,學生自我發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級部報刊、特色文體活動、學生會議組織等均辦得有聲有色,各級部獨特文化得以彰顯。
2.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
高中各級部均已實現學業分析數據化,老師對每位學生有效跟蹤,制定個性化發展計劃。特長級部倡導體驗式教學,部分學生可自定課表,走班選課,既可橫向自選老師,也可縱向跨年級聽課,學生還可擁有個性化自習室、實驗室。
3.滿足學生多維化需求,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
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先後開設了一百餘門選修課程,編著了14本選修課教材;培植學生自發社團二十餘個,既有文學社、相聲社等傳統社團,又有三國殺、cosplay等新興社團;提供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學生可赴美、英、法、韓等合作校交流學訪。
4.滿足學生多味化需求,打造多元文化建設。
學校根據級部學生設計,完成走廊文化、班級文化、自習室文化等特色建設;升級理化生實驗室,爲學有專長的學生提供實驗場所;整合國際部,搭建國際理解教育的平臺;拓建心育專區,爲個人及團體輔導提供專業支持;開闢社團聯盟區域,改造音美樂、舞蹈功能教室,保障學生個性特長髮展。
5.根據學生多樣化發展特點,深化小組合作機制。
在新華,學生的學習、管理都以小組爲單位。學習過程、測驗成績等均按小組平均分計算,按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學業指導,既有教師與學生的,更有學生之間的,形成小組間趕幫超的良性互動勢態。
6.根據學生多樣化發展現狀,改進班級組機制。
學校提出班級組概念,形成以班主任爲核心的教師組,對學生個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現狀,分組管理,分層指導。
7.超越成績唯一論,建立多維評價體系。
該校拋棄唯學習成績論的標準,採取多元評價方式,評價記錄量化,常態化。設立各級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新華十佳中學生,新華校園之星,優秀心理志願者,學科優勝之星,事事可獲贊,人人可得獎。
學校層面則堅持高品位組織了四屆讀書節,22屆藝術節,39期少年團校,40期青年黨校,年年不輟的運動會,這些都見證了該校堅持多維育人的過程。
學生自我規劃的能力強了,自發組織的機會多了,自我管理的意願濃了,自我發展的動力足了,學生活動呈現出勃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也全面推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進程,大大提高了學生學業成績的增值幅度,完全保證了學校中高考在區域內的領先位置。
近20年,學校既有於思雨等六位高考狀元,又有以取得國際化學奧賽第一名的董宇陽爲代表的十餘名全國奧賽金牌學生;既有多次在國際大賽中披金戴銀的機器人興趣小組,又有多項研究獲獎的中國少年科學院院士羅勐;既有豪奪河西區24連冠的田徑隊,還有半數團員百天就要高考卻取得兩項全國文藝展演一等獎的藝術社團;還有連年不輟的天津市十佳中學生、天津市優秀學生,從王舒展到杜飛、王冰純,從劉薇到紀曉雨、孫舒怡,他們從青澀走向成熟,從懵懂走向知性。
新華百年,絃歌不輟,每一位新華教師在這裏都踐行着“蒙以養正”的聖功之舉。
百年新華,歷久彌新,每一屆新華學子在這裏都可以築夢,可以逐夢,可以圓夢。

校本課程——王豔老師講解天津五大道歷史

新華中學第二期名師骨幹教師拜師儀式合影
打造品牌學校
新華用心完善民主高效的管理模式
新華有優秀的教師團隊,有優秀的學生團體,更有一套能發揮師生最大能量的管理機制。
有心人品讀新華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四:科學、民主、有序、高效。
一是專業化管理,科學決策。新華管理團隊素質高,其中有三位國培專家,六名未來教育家學員,七名特級教師。分管校長均是領域專家,決策過程民主,內容科學;部門領導則是業界精英,幾乎都獲得過天津市雙優杯一等獎。因此,學校中層領導全是教學能手,執行力強,入手快,下手準,落手實,謀事講求大勢,議事尋求大道,做事講究大法。
二是民主化管理,形成“校榮我榮”的共同價值觀。學校運行“校長辦公會提議—行政會補充完善—教代會審議通過”的民主決策機制,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教職工責權利統一,故能形成全校同心,上下協力的大好局面。
三是扁平化管理,構建級部制,真正服務一線。學校有做實事的班子,有負責任的幹部,工作前置,重心下移,低位運行,靠前指揮,服務到位,督促及時。
四是精煉幹部隊伍,歷練高效團隊。“新華有一支年輕帥氣,幹練敬業,專業強,管理佳,不懼挑戰,能打硬仗的幹部隊伍”,在天津傳爲美談。新華中學歷來善於發現人,敢於提拔人,勇於使用人,精於用好人,樂於培養人,使一批思想品質好、專業水平高的優秀青年教師走上管理崗位,形成年富力強、敬業奉獻的幹部隊伍,實現學校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華隊伍建設的經驗被天津評估專家組認爲值得向全天津市推介。
新華中學在風風雨雨中已走過了一百年,也見證了中國近代史最不平凡的一百年,下一個一百年,學校將重點打造新華品牌,在質量、特色和文化價值體系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第一,將打造高水平全方位的質量,不僅體現在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還體現在建設一支師德與學術水平都很高的師資隊伍。第二,將建設新華獨具魅力的特色,新華學生要氣質文雅、大方,能積極投入社會,要有興趣愛好,要有法制觀念、科學精神和人文態度;新華教師要做人大氣,做事精緻,有專業特長;教學上開設能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課程,開發更多、更精、水平更高的課程,多開辦學生能自主發展的學生社團。第三,將形成新華文化價值體系,堅持“以人爲本”,對人的價值充分尊重,讓學生和老師自主發展,教育教學的出發點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培養;管理上強調管理的科學、民主、規範。
結語:
有人問“用多長時間可以走完新華園?”
可能十幾分鍾,亦可能是一生。
從聖功樓到新華樓,不過短短十餘步,從新華樓到綜合樓亦不過區區幾十米,但從昔日之聖功到今日之新華卻已經走過百年,而新華人必將沿着這十幾步、這幾十米走過下一個百年,直到永遠。
百年聖功樓見證着學校的百年發展史,見證着一位位教師的純淨與榮光,見證着一代代學生的青澀與夢想,見證着新華文化品牌的簡單而輝煌!
有關聖功女學校
聖功女學校創立於1914年6月28日,主要是由公教人士或天主教信仰者創立,公教李魯宜司鐸、楊仁址司鐸都是學校的主要創辦人。學校的校訓是:溫、良、恭、儉。聖功女學校成立後,社會影響不斷擴大。聖功女學校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使得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學校不得不遷移校址來適應不斷擴充的學校規模。1915年7月29日《大公報》報道:“法界西開同善裏旁,聖功女學校新築校舍,不日落成,該校功課懇遵部章,近又增專門功課,英德法等文,風琴、繪畫等術,該校建造樓房花費約一萬五千餘元,爲總監洋人李魯宜代捐,熱心教育。”
民國十年(1921年),聖功女學校在直隸省教育廳立案。同年12月8日,學校中學部成立。1929年,聖功女學校高中師範科開始停止招生。學校租借英租界四十四號路(今河北路)校舍,改師範爲中學,與小學分立。1929年10月學校奉部令重新立案,其時中學部有學生八十人,編爲高中二班,初中一班,小學部有學生三百餘人,編爲高級三班,初級六班。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高中學生第一屆畢業。由此每年六月中,中學部、小學部均有學生畢業。
聖功女學校因處於法租界,較少受到戰亂的侵擾,同時又有教會的支持,使得聖功女學校的發展從未中斷。學校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外,還鼓勵學生參加慈善、愛國行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學校鼓勵學生業精體健,並在巧作、美育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幾經變遷,1973年,學校定名爲新華中學。
數字新華
新華中學現有教職員工323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學位116人;現有特級教師10人,副高級職稱131人。學校有初高中共57個教學班,學生2226人,圖書館藏書達101804冊。
新華中學重視過程管理,追求工作實效,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學校獲得國家級榮譽2項、市級9項、區級13項,朱兆林、陶揚、馬麗莉入選“國培計劃”專家組,何曉柱、馮振利入圍天津市第三期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胡泊、王紅娟等6人進入市雙優杯決賽。
2013年學校各種競賽再創輝煌。高中30人次獲一等獎,8人入選天津代表隊,在全國奧賽中,獲2金4銀2銅。其中董宇陽同學在第4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大賽中,以理論和總分雙第一的成績榮獲金牌。初中80餘人次獲市級一、二等獎,其中馮璐同學獲數理化三科一等獎。藝術社團在全國中小學藝術展演中,獲得舞蹈和課本劇兩個一等獎。
穩步推進教師培養工程,第二期14名“名師培養工程”成員,34名“骨幹教師培養工程”成員,做講座16講,做展示課26節,撰寫讀書筆記52篇,其優秀表現提升了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實現了爲教師搭建提高專業化水平、提升教學能力平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