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日前,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九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天津衛視播出後,全國觀衆好評如潮並引發網上熱議。據統計,《五大道》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收視率比同時段播出的紀錄片高出了30%。《五大道》在天津衛視每晚10點播出後,雖然這個時段雲集了衆多衛視的娛樂品牌節目,它依然取得了全國同時段節目收視的第七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紛紛給予報道,網絡對五大道的熱議更是撲面而來,微博每天轉發三十多萬條,百度指數同比上升528%,土豆、優酷等網絡轉載累計20餘萬次,微信自媒體更是掀起展示家鄉美景、收藏《五大道》視頻全集的熱潮。黃金週過後,五大道的旅遊熱度不降反升。紀錄片《五大道》激發了天津人瞭解家鄉的熱情和熱愛家鄉的自豪感。
一部紀錄片引發的巨大傳播效應,也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關注。10月19日,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在津舉行了紀錄片《五大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和本市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爲,紀錄片《五大道》是國產紀錄片的重大收穫,是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成功之作,是國產紀錄片發展轉型期的里程碑式作品,學界有必要從理論上認真研究和總結《五大道》所蘊含的思想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等,這對於我國紀錄片向國際傳播轉型的創作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成功之作,是中國紀錄片轉型的標誌性作品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九集《五大道》從九個側面把五大道的歷史、天津的情況乃至於發生在中國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系統串聯。它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和風細雨娓娓道來,更容易讓別人接受,像老朋友之間在講一件事情。通過看《五大道》讓我們對天津這段歷史有了基本的瞭解。《五大道》用另一種方式對過去幾十年已經有定論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另外一種講述,的確值得思考。
《五大道》爲什麼會在今天出現?這裏面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三者缺一不可。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在電視界戲說風盛行,娛樂風盛行,都是爲了抓眼球,提高收視率,提高收入。但天津電視臺多年以來,沒有去追這種風,而是堅持不懈走自己的路。在業界,形成了“天津電視現象”,因爲天津有一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憑自己的責任心、良心做節目的電視人,是天津的領導支持和營造了這種好的風氣。《五大道》是歷時三年的一部佳作,它的創作思想、思維方式、拍攝手法等將對其他媒體產生正面影響。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五大道》是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成功之作。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中國故事要用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要用文化的力量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感染力與感動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五大道》就是對這句話最清晰的表述。整部片子從頭到尾都浸透着文化自信。
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古典文學講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突出細節,三是賦予文化的底蘊,紀錄片也離不開這三點。唯有人物能夠與歷史共同存活,人物是紀錄片之魂。這部紀錄片涉及了很多人物。《五大道》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這些年發展的一部標誌性作品,也可以說是地標之作。
《五大道》的成功充分說明天津擁有好的文化環境、好的創作氛圍,難得的是天津的領導這麼重視紀錄片。《孫子兵法》說“上下同欲者勝”,有了這種精神,上下同心協力,還能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這部片子的價值首先是對歷史的重新評價,是以文化自信、智慧和負責任的態度書寫正史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爲什麼今天拍五大道?在開篇裏我們看到一個八國聯軍的後代憑弔大沽炮臺,這就是我們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今天我們在歷史的沉澱中,在文化的沉澱中有信心去面對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這些歷史過去百年了,除了控訴,除了傷疤,還有什麼?曾經的海河岸邊有通往全世界的商隊,今天天津的街上也能看到很多留學生的身影。這說明什麼?文化自信就是我們堅強的心理依據,沒有這個,《五大道》是做不成的。換句話說,國際眼光從哪兒來?也來自於我們的文化自信。
第二,我非常讚賞這部片子的拍攝方法,它不是簡單地拍攝歷史。我們看到很多片子是消費歷史,找很多傳奇怪誕的故事足以讓收視率飆升,歷史僅僅被當作消費的對象,被出售。《五大道》不是,它找到了今天與歷史的結合,用歷史激活今天,用今天激活歷史。把今天的故事落實到歷史的切口,我認爲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這部片子的價值首先就是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這是部負責任的片子,是正史,不是稗官野史,更不是花邊新聞。五大道復活了一段天津的歷史,復活了一段中國的歷史。這個價值會在未來時間裏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我們更有自信去看到過去一百年積澱下來的是什麼,將在未來的發展中,爲我們提供精神的食糧。
紀錄片從宣教到傳播,是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真正要讓國際傳播我們的文化和聲音,紀錄片是最好的媒介形態。我們需要的是跨越文化形態,跨越時空的真正的文化精品,才能把我們的聲音帶到世界各地。《五大道》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它是一個標誌。
用四個關鍵詞體現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學術性、專業性、審美性、國際性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尹鴻:從題材上講,《五大道》把凝固的時間與流動的空間很好地結合到了一起。在敘事視角上,找到了小視點和大視點的結合,也有內視點和外視點的結合。從藝術上的突破來看,如果說以往我們總是把紀錄片拍成主題先行的論證型或者拍成擁有大量形容詞的抒情文,那麼這部作品採用了一種當代表述和國際表述的敘事語態。好的敘述語態不僅僅是中國可以接受的,而且是世界可以接受的。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那些歷史負面評價的人物,包括袁世凱、溥儀等,這部片子呈現了他們在時代舞臺上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同時也傳達了近代中國在被迫開放、被迫迎接世界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在屈辱中尋找到救國救民復興的道路。它爲國產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非常好的範本。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俞虹:《五大道》是一部值得讓我們表達敬意的片子。它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具有標誌性,可以成爲人文歷史紀錄片里程碑的片子。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表達,我認爲是:學術性、專業性、審美性、國際性。
一部好片子“功夫在詩外”。《五大道》大量的前期準備爲它的最終呈現做了最充分紮實的基礎。這個創作團隊潛心研究歷史,大量儲備知識,這部片子像學術著作一樣,很注重一手資料的呈現,新史料、新觀點、新的對於相關當事人和事的發掘和呈現,特別是對史實選擇後的審慎的重現。在學術表達上,有這麼多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進入了鏡頭,特別是像史景遷這樣一流的歷史學家,讓我們看到了這部片子的分量。
我覺得好片子是要有土壤的。這個土壤是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市委宣傳部對這部片子的導向、主題和表現內容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並對創作、拍攝等方方面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五大道》的收視和反饋也讓我們感到驚訝,這樣一部好片子有很強的學術性支撐,有很強的專業紀錄片人文的呈現,它告訴我們,大雅和大俗是可以合一的,真正的雅不是和市場遠離的。一部紀錄片能夠得到方方面面的掌聲,這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探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韓毓海:《五大道》是先進媒體直面中國,講中國故事的一次很好的嘗試。主創團隊以追求完美之姿在第一線進行創作,這部片子是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次非常好的轉型,也是一次很重要的認識論轉型,就是說我們首先要講好一個故事。文藝作品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特點就是用形象、用故事感染人、鼓舞人,帶着大家往前走。這部片子做到了。
《五大道》帶給觀衆全新視角,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看天津”這樣一個歷史命題
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有人問我,《五大道》這樣受歡迎,究竟給廣大觀衆帶來了什麼呢?我回答說,《五大道》帶給觀衆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以重新審視近代天津,重新審視天津在引領中國近代文明中的先進地位,以及近代中國看天津這樣一個歷史命題。
天津是大運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各種文化非常容易在這裏匯合。在文化上,在人際交往中,在社會深處,天津天然地具備了一種開放、包容和多元的品格。19世紀中葉天津的被迫開埠,以及九國租界,無疑是舊中國屈辱和痛苦的象徵,但封閉的堅冰卻由此而打破。伴隨着三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局發生,中國傳統社會的各種運行機制無不開始在天津發生變化,中國人已經能夠在天津感受到世界文明跳動的脈搏。近代天津之所以能夠涌現出一批像嚴復、梁啓超這樣具有批判精神和反省精神的先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開中國風氣之先河,絕不是偶然的歷史現象。紀錄片《五大道》在製作的過程中,沒有停留於歷史的表層,而是在每個事件的背後,講述了一段段雕刻着歲月屐痕的動人故事,帶給觀衆的是一種昇華了的表達。從天津看世界,從世界看天津,它告別了以往“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而是以一種光鮮的睿智、儒雅的風範、滿懷智慧的哲理,告訴我們,文明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一個載體,是由人類共同構建、共同享有的。
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足夠的文化擔當傳遞正能量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主任、教授、博導劉運峯:看了《五大道》感覺到一種心靈的震撼。現在很多電視節目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而《五大道》的開播,給人一種空谷足音的感覺。它反映的是天津由一個五方雜處的碼頭,向一個國際化都市蛻變的過程。在這漫長又充滿傳奇色彩的進程中,有生與死的對抗,有新與舊的變遷,有榮與辱的交織。它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我們看到了封閉落後的天津在西方列強的威逼之下被迫開放的屈辱,也看到了先知先覺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傳統士人階層以天下興亡爲己任,堅韌不拔的操守。《五大道》反映了這些前輩的優秀品格,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成爲我們最爲寶貴的精神財富。
沒有足夠的文化擔當、文化堅守,勢必落入被市場綁架的怪圈。《五大道》是歷時三年、八易其稿的精品力作。它傳遞出人文紀錄片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那就是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爲廣大受衆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形成一股正氣,釋放出一股正能量。
《五大道》把天津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提煉,提振了民族和城市的信心
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路紅:《五大道》通過文藝工作者的手,把五大道的“魂”提煉出來了,形和魂的統一,是五大道最高的價值。這讓建築遺產保護真正深入人心。遺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研究遺產地的精神,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在遺產地生活的人們,生活方式、精神等各種文化的統一。《五大道》全方位且深層次展示了遺產地的精神,從150多年前被迫開埠設立租界到1947年租界滅亡,對期間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這不但宣傳了建築遺產,更重要的是把天津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提煉。租界的歷史除了是一部屈辱史,更多的反映了租界地人民的反抗精神。中國人民在被侵略被奴役後,產生的文化自覺性和爆發力,形成了真正的天津精神。《五大道》這部片子也提振了民族和城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