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小小的葫蘆,經過雕刻、烙畫、彩繪等工藝,搖身一變成爲精美的收藏品和藝術品,而這些葫蘆製作工藝,也稱得上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在本市河北區,建起了一座“葫蘆博物館”,即將開放。這裏不但有千姿百態的葫蘆藝術品,“葫蘆博物館”的主人——趙偉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爲“世界上掌握葫蘆製作工藝最多的人”和“世界上收藏葫蘆最多的人”。


走進位於河北區的“葫蘆廬”,彷彿置身於奇妙的“葫蘆世界”中,在600多平方米的“葫蘆廬”中,展示着衆多千奇百怪的葫蘆,有的葫蘆上雕刻着精美絕倫的花紋、有的葫蘆只有手掌大小,有的葫蘆呈心形,有的刻着鏤空的花紋……令人稱奇不已。趙偉告訴記者:“廬就是房子的意思,之所以叫葫蘆廬,就是希望喜愛葫蘆的人都能聚到這裏來。”



作爲兩項吉尼斯紀錄的持有者,趙偉已經收藏了18000多個葫蘆,葫蘆製作工藝47種,從彩繪葫蘆,再到葫蘆燈、葫蘆表……其中許多工藝都稱得上是民間藝術的瑰寶,“葫蘆廬”的製作工藝,也被認定爲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衆多製作工藝中,範制葫蘆是其主要的特點之一,即將幼小的葫蘆放入刻有花紋圖案的模具當中,隨着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模具中的空間,待取出時,模具的圖文便在葫蘆上顯示出來,在經過藝術工藝的加工,使其更加完美。


今年9月,趙偉曾跟隨中國代表團來到斯里蘭卡中國文化中心現場展示葫蘆製作工藝,這種來自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成爲了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和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趙偉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研究設計天津特色的範制葫蘆作爲旅遊紀念品,並計劃申請專利,讓世界各地的人瞭解天津、認識天津。


據瞭解,“葫蘆廬”的葫蘆製作工藝,最早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經過百年傳承,趙偉是第四代傳人,爲了傳承這門傳統民間文化,在趙偉的8個徒弟中,17歲的小徒弟是聾啞人。趙偉還擔任了天津市聾啞學校的校外老師,教授更多的聾啞孩子瞭解這門寶貴的傳統文化,幫助他們開啓人生的新道路。在河北區的“葫蘆廬”中,還專門開闢了培訓區域,只要喜愛葫蘆的人都可以前來探討和學習,傳承和發揚葫蘆文化。(記者晁丹 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