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東方網12月15日消息:今天,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來到上海滬劇院考察調研,併爲滬劇傳承發展支了幾招。其中,大力推廣上海方言,打好滬劇羣衆基礎的觀點,更是震聾發聵。
滬劇流行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爲小型舞臺劇“申曲”。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到了2006年,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們上海地區最具代表意義的傳統戲曲之一。
早在今年9月,劉奇葆部長就體現出了對中國傳統戲曲發展傳承的關心之情.在北京做調研的時候,他就指出要"推動戲曲藝術活起來、傳下去。"各位網友一定好奇了,劉部長在上海滬劇院給“阿拉”滬劇支了啥招呢?
支招之一:定好發展方向練好外功
據東方網獲取的獨家消息,劉部長一行來到上海滬劇院的時候,滬劇演員正在排練廳裏排演着新編滬劇《鄧世昌》,熟悉“阿拉”滬劇的朋友們一定曉得,《鄧世昌》這部作品很貼近今年甲午120週年和首個國家公祭日的時代環境哦,自首演以來,市場反映叫好又叫座。在劉部長看完排練以後,劉奇葆部長說,“現在是《鄧世昌》演出的大好時機,滬劇現實題材作品比較多,這是你們的傳統,是你們重要的特點,要繼承下去,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會越來越好。”
劉部長指出滬劇要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向,指出滬劇未來發展的發力方向。“貼近現實”正是我們滬劇創作的優勢所在,此招可謂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支招之二:做好人才培養練好內功
不得不提的是,劉部長還特別重視我們滬劇的人才培養,滬劇的傳承。他指出“戲校要增加師資力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骨幹演員不演戲了,可以聘請去戲校,保持全額工資,沒有退休也可以去。人才經學校培養之後,院團自己再培養、發展。”
劉部長建議把骨幹演員投回教育一線,這不但有利於滬劇後備力量的培養,也使得骨幹演員能夠“教學相長”,進步一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一旦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滬劇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將滬劇發揚光大。
支招三:推廣上海方言打好羣衆基礎
魚無水不生,滬劇要是沒有了上海話這個方言基礎,那就會失去觀衆基礎。劉部長要求推廣滬語,正是點明瞭魚與水的關係,振聾發聵。
此外,劉奇葆一行還調研了上海京劇院。